奇书 >  穿成绵软婆母,精米白面养全家 >  第392章

许曼娘笑了笑。

“怎么说呢?就如同那些花儿,越是娇嫩便越有人要采。可若是安安静静的做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也许便能平平安安的过一生。”

“说的有道理。”

苏云觉得许曼娘是被吓怕了,不过她不想苟同。

若是她也能长得如此绝色,巴不得天天花枝招展的出去晒太阳。

但是前提是,必须有能自保的能力,所以玫瑰长满花刺,曼陀罗一身是毒。

两人没有再多说,一起去了隔壁的铺子。

铺子里已经装潢过,按照苏云的意思。

“这铺子名字是什么,东家可想好了?”许曼娘问道。

除了匾额,其他的已经准备妥当。

匾额也好做,就是这字没人写。但许曼娘又觉得不是问题,家里不缺文人,写几个字还是信手拈来。

苏云想了想,“就叫林记酱园吧。”

“行。”许曼娘对此没有什么意见。

铺子的名称越是朗朗上口便越好。

这又不是在京城,不需要那么高大上,毕竟面对的人群不同。

像甜品小筑,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卖甜品的,林记酱园一听,便是卖酱菜的。

“匾额我会让人做好送过来。”苏云打算借谢四郎的墨宝。

她心里还有些期许,若谢家以后再次站在山巅,那谢四郎的这几个字,可就是招牌了!

“好。”许曼娘答应。

苏云四下看了看,铺子的布置她也挺满意的。

铺子被隔成两间,一边摆放酱菜,各式的酱菜都要摆上一些试吃品。另外一间,打算到时候出售盐。

若是盐引到了,她便可以明目张胆地卖了。

“今日,我带了一些泡菜还有酱菜,先摆放上去。”苏云说道。

崔刚已经找来了几个帮闲,将马车上的东西全都搬下来,按照苏云的吩咐一一摆放整齐。

酱菜腌制的时间越长,味道便越好,不存在会放坏的问题。

“东家,掌柜跟伙计你可以有人选。”

许曼娘想了想问道。

这什么都准备好了,可是没有掌柜,也没有跑堂的。

苏云正在为这个事情发愁。

“你们手头可有合适的人选?”

许曼娘摇头,她虽然在和县有些时日,但并没有接触什么人。

倒是崔刚低头思索了一会儿,抬头道,“我可以去给东家找两个。”

“好,那便交给你。”苏云道。

她没有再交代什么,这些事情崔刚比她明白。

至于跑堂的?要比掌柜的要好找的多,自己便更不担心了。

“对了,红果儿做的点心销量十分好,东家什么时候才能再送过来一批,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许曼娘担心。

她也从没想过那酸酸的红果,竟然能做成这么好吃的东西,当然用的糖也够多的。

但总体来说,原材料成本低,加上销量好,这样算下来红果儿点心的赚头,比奶茶也不遑多让。

“先让阿苗在这里帮忙,明后天,我让她男人给送过来,再把她一起带回去。”苏云道。

林有武已经给他岳父家传信,陈家又是靠得住的,估计那红果儿也该送来了。

许曼娘点点头,便同苏云分开,回铺子去了。

她的背影依然窈窕,苏云看了一下,想着这美人就是美人,即使面相上有了些改变,但举手投足依然风采卓着,特别是许曼娘现在比当初更加从容,当真有徐娘半老之感。

“走,咱们去衙门。”苏云说着,便带着唐灿往衙门的方向走去。

她打算直接去找白砚,白砚好忽悠。

而且这么点儿事儿,还用不着惊动白石洲。

却没成想,竟在衙门门口竟然遇到了刚要出门儿的白石洲。

“林夫人!”白石洲有些惊讶,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

“白大人,这是要出去。”苏云给她行了一礼,也只是草草的一礼。

只见他身着常服,显然是出门有事。

她的礼数不伦不类,不过李白石洲也没说什么。

毕竟不是从高门大户出来的,在里能会行礼就不错了。

“本官要出门一趟,林夫人这是有什么事儿?”

白石洲想当然地认为,苏云来就是找他的。

既来之则安之,

苏云也没客气,倒不如直接跟白石洲说明。

“白大人,我想去再看看那个车夫的尸体。”

苏云没有隐瞒。

“哦,这是为何?”白石洲狐疑,便把她引到衙门一侧。

唐灿跟在她身后,在她眼里,白石洲也只是个官员,称不上有多少敬畏。

此时,白石洲也注意到唐灿,稍微一琢磨,便知道她是江湖儿女,才会如此不拘小节。

但朝廷跟江湖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白石洲也不会介意她的态度。

“这位唐小姐说不定认识那车夫,我带她去认一认,看看能有什么线索。”苏云道。

“原来如此,那我派人带你们过去。”

白石洲看了一眼唐灿,对身后白砚摆了摆手。

白砚得令,转身便去县衙里找人了。

留下鬼面人和车夫的尸体,只是以此为诱饵,等着幕后之人自投罗网。但既然有人能知道线索,自然再好不过,这样他们更能掌握主导权。

“林夫人,最近一切可安好。”白石洲问。

“托大人的福,一切都好。只是那盐引什么时候才能过来?”苏云着急。

她有多大能耐自己清楚,盐矿的事儿其实也藏不了多久。

若是王家人登上茶山,早晚会发现有异常。

“林夫人稍安勿躁,等到盐引来了,我即刻派人给你送去。林夫人不如想想,这盐定价几何?”

“一切听大人安排。”苏云恭敬的说道。

这盐矿虽然是她的,但是定价几何那可得官方说了算,而在和县,就是眼前这位说了算。

白石洲想了想,道,“盐乃生活之本,定价不宜过高,就按照市场价格。”

“可是和县的盐价本就偏高。”苏云疑问。

苏云了解过南地的盐价,发现和县的盐价比南地的价格贵上一倍,其实整个朔方府都贵,能吃得起盐的百姓寥寥无几。

白石洲也知道此事,“按照京都的价儿来。”

京都的盐价也比朔方要便宜。

这样一来,谁还有人去买别家的盐?自然都往自家这里来。

白石洲是为了和县的百姓好,但这无疑要把苏云放在火上烤。

“大人此举会让我成为众矢之的。”苏云叹息。

虽知道盐价不宜过高,但太低也不行,除非有人给自己当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