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院院长一职,暂由朕担任。”

“军校校长,非太上皇莫属。”

“啊?”

“太上皇圣明,陛下圣明!”

就在老朱低声惊呼的同时,一众官员的称颂声顿时响起。

也是在百官齐声赞颂下,大朝会结束。

朱标留下徐达、汤和二人,同老朱、朱樉他们径直朝后宫走去。

“标儿,咱离京这半年多究竟发生了什么!”

还未走进武英殿,老朱便有些迫不及待的看向朱标问道。

“爹您想先听哪个?”

“嗯.....”

被朱标这么一说,老朱沉吟数秒,转而看向徐达。

“先说说诸国为何要放弃国号,都想并入咱大明朝吧!”

“徐天德,你身为三军统帅,怎敢擅离职守!”

“上位,仗都打完了。”徐达有些无辜的看向老朱,“而且末将也是奉陛下旨意,先行返朝。”

“胡扯,方才大朝会你不是说只攻下安南半境,剩下那一半呢?”

“剩下那一半自然是望风而降啊。”

老朱正欲发怒,徐达赶忙继续道。

“上位有所不知,因陛下派人送去新式火器,末将三日内便攻破安南王都。”

“也是见到我朝火器的威力,安南一朝,还有其他诸国立时即降。”

“一月前末将奏疏上禀明了诸国欲并入去国留省,并入我朝。”

“陛下得知消息,这才下令让末将带着诸国使臣回朝。”

见老朱看向自己,朱标十分坦然的点了点头。

可此时老朱仍旧有些想不明白。

“见识到咱大明新式火器的威力,那些安南望风而降也就罢了,为何其他诸国也纷纷示好。”

“而且还是去国、去王位,甘愿成为我朝行省。”

“嘿嘿!”

徐达坏笑一声,当即说道。

“臣带兵进入安南之时,爪哇、占城等国就曾假扮安南兵卒,埋伏我军。”

“当时臣想着先铲除安南,随后再跟这群王八羔子算账。”

“所以也就没有声张,只是派人将那些兵卒狠揍了一番。”

“当然,为了保证事后能找其他诸国算账,臣还生擒了不少假扮安南兵卒的诸国士兵。”

“而等陛下将新式火器送至军中,臣发现好像是时候跟这些家伙算账了。”

“所以臣便在安南王都宴请了诸国统帅。”

徐达说着,脸上更多了几分狡黠,转而冲老朱笑道。

“哥啊,诸国统帅都不是蠢蛋,他们谁也不愿眼睁睁看着自己麾下兵士白白送死。”

“依照那些新式火器,其他诸国的兵卒还没冲到咱阵前,死伤就要达到半数。”

“若是贴身肉搏,新式火铳一枪毙命。”

“谁会这么蠢,愿意和这样的对手作战!”

“那.....”老朱略有些迟疑,“那也不至于放弃国号,俯首称臣吧。”

“即便咱大明有其他诸国假扮安南兵卒,埋伏我军的证据。”

“诸国也只需赔礼,卑躬屈膝进京请罪。”

“他们为何上来就要放弃国号。”

“这还是陛下的功劳!”

徐达说着将目光转向朱标。

朱标见状,笑着继续道:“正如徐叔方才所言,诸国统帅都是聪明人。”

“而诸国朝廷,也都有聪明人。”

“此次安南一战,诸国皆想占领一块安南的土地,伺机侵扰我朝。”

“儿子也是点明了他们的心意。”

“因此,其他诸国便也觉了来我朝请罪的心思,一个个乖乖的上表去国。这样一来,他们的王室还能有个善终,也能保全富贵。”

说白了。

原本大明与诸国都坐在同一张谈判桌上。自然,大明因军武强盛,分量自然也就越足。

只不过却还没有能到掀桌子的地步。

所以在面对其他诸国蜷缩在谈判桌下,私下谋划的行为,大明也是睁一只闭一只眼。

而如今。

因新式火器的出现,再加上大明远超诸国的军武实力。

朱标上来就把桌子给掀了。

要么,俯首称臣,成为大明行省。

要么!

百万明军带着新式火器,打到他们家门口!

更不用说从大明建国以来,其他诸国都整日生存在大明天朝的威慑之下。

上表去国,诸国王室同样能够安享富贵。

他们自然也就不愿继续过先前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自然也就不用当亡国之君。

“说起来,诸国齐齐上表去国,也和您、和吴良吴祯两位将军分不开关系。”

“哦?”

“我朝攻下吕宋只用了不少三月时间,而治理吕宋却花了五年之久。”

“如今见吕宋百姓虽不至富贵,可人人都有一口饱饭。”

“诸国百姓自然也就更愿意归顺我朝。”

“再者。”

“这十年来,咱大明一朝先征北境,再战高丽。灭倭国,平吕宋,定安南。”

“诸国王室及其朝臣自然认为我大明有囊括诸国之心。”

“即便诸国王室不答应,其朝臣也有心投降我朝。”

当下老朱算是听明白了。

表面来看,诸国突然请求并入大明,成为行省十分突然。

可实际上,却也和大明十来年的辛苦经营分不开干系。

对待倭国,明军扫穴犁庭。

对待北元的草原部族以及吕宋国民,大明多有恩待。

而对待高丽,虽未尽屠其民,可治政严苛。

其他诸国不明白大明如此处置的理由,那自然也就担心他们会步倭国、亦或是高丽的后尘。

所以在明军火器远胜他们的情况下,其他诸国自然想着尽早归顺大明,好借此保境安民,有富贵安稳。

说到底,大明有今日景象,绝非一日之功。

“那科学院和军校?”

老朱想明白后, 看向朱标继续问道。

“科学院是什么?”

“爹,此次诸国宾服乃是因神机坊研制出的新式火器。”

“而要想保证大明对诸国的统治,我朝火器也要一直占据领先地位。”

“所以!”

“科学院便是研究火器以及水泥等物的部分。”

朱标说着,冲门外刘保儿点了点头。

随即朱标将传声筒递给老朱,示意老朱贴在耳边。

“重八,是我。”

听到里面传来马秀英的声音,老朱猛地瞪大双眼,很是惊异的看向朱标。

“你娘.....”

“你娘的声音怎么会.....”

“科学院还要研究这些东西!”

实际上,两年前凤阳三司便造出了高效燃炉。

因此也就能打造出铜丝等物。

而且也找到了磁铁,有了电力。

一定要说的话,朱标将所谓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给隐瞒了下来。

不出二十年,大明便能进入次电力时代。

虽说手机、电话这种太过现代的科举想要制造出来,仍旧希望渺茫。

可电报还是极有希望的。

也正是三司中的天工局已不能满足大明的科技井喷,因此朱标才在应天京郊建造了科学院。

“至于军校。”

朱标看了汤和一眼,“待收拢安南,将诸国划分行省后。”

“很长一段时间,咱们大明不会再有战事。”

“只不过,咱大明的军武却不能就此搁置。”

“所以还请徐叔、汤伯以及军中诸将前往军校,担任老师,为我大明培养后来的军武之才。”

“好!”老朱闻言大喜。

而一旁的汤和也是双眼放光,紧紧注视着朱标。

他是想过朱标治下,即便没有战事,军中老将也有善终。

可汤和却没有想过,朱标还会给他们另寻一份差事。

在大明军校担任老师,可不仅仅是能为大明培养新一代的军武之才。

他们这些老将军不仅有事可做,有俸禄可拿,还能得到尊重。

如此安排下来,恐怕军中那些老东西们便不再会想着骄奢淫逸,乱法害民。

“臣代军中诸将,拜谢陛下!”

当看到汤和起身,冲着朱标郑重一拜。

老朱有些意外道,“何必行此大礼,军校也是为朝廷长远计。”

“上位所言虽是,但让军中那些杀才在军校中找一份差事,也省的他们闲下来为非作歹。”

“仅凭如此,陛下便是淮西老将的恩人!”

“汤伯言过了。”

受了汤和一拜后,朱标躬身将汤和搀扶了起来。

几人正说着,刘保儿于殿外躬身禀道。

“陛下,定远侯求见。”

“请进来。”

听到王弼请求,汤和猛地一怔,此刻竟不免生出几分愧意。

片刻功夫,王弼刚走进武英殿大门便立时拜道。

“陛下,臣请命带兵前往安南战场!”

“嗯?”

“上位答应过末将。”

王弼有些委屈的看了老朱一眼,继续提醒道。

“四个月前,太原的时候!”

“上位说处置好太原之事,便让末将带兵前往安南前线。”

“一个月前,汤帅也答应回京之后,为末将请求陛下,准臣带兵前往安南。”

“陛下!”

性子耿直的王弼将头狠狠磕在武英殿的青石板上。

“末将请命,即刻率兵,前往安南!”

“你个杀才这是来讨账的?”老朱看向王弼,忍俊不禁。

“臣不敢,只是.....”

“王弼啊。”徐达苦笑说道,“方才大朝会上你也听到了,安南战事已近尾声。”

“即便你现在率兵前去.....”

“还有一半的安南领土没能打下来.....”

“没有打下来,是因为不必打!”徐达笑着打断道,“那一半安南土地,其地百姓已愿投效大明。”

“如此何需再动刀兵!”

“那我没仗打了?”

见王弼表情沮丧愣在原地,愣了片刻后,当即便要拱手告辞。

朱标顺势叫住他。

“定远侯不必失落。”

“你虽没能随军征讨安南,不似随军将帅一般沙场立功。”

“可朕给你一个其他诸将没有的好处。”

“陛下说吧,让末将率军打谁!爪哇还是占城,苏门答腊也行!”

看着王弼双眼放光,脸上也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朱标笑着摆了摆手。

“不是打仗,是到军校中担任总教官。”

“教官是啥官?”王弼眼神古怪看了朱标一眼,旋即有些不好意思嘀咕道。“臣.....臣认不得几个字.....”

“军校教官自然不是传授文墨,乃是传授兵谋、战法,排兵布阵、冲锋陷阵。”

“而且!”

“待诸将还朝之后,也会编入军校,担任教官。”

“而你王弼则是总教官,可以管着他们!”

此言一出,原本还十分沮丧的王弼猛地抬头。

“那总教官和副校长谁大!”

“你个杀才还想踩到我头上?”徐达听后立马就不乐意了。

“这.....嘿嘿。”王弼倒是没有否认想压徐达一头的想法,忙看向朱标寻求答案。

“陛下,我俩谁大?”

“自然是徐叔更大一些,军校除父皇外,便是徐叔。”

“汤伯也要比总教官高一点点。”

“不过耿炳文、陆仲亨等人,暂拟定为军校教官。”

“那也成!” 王弼笑着点了点头,“能比他们高一点点,也成!”

语罢,王弼顺势拱手退出了武英殿。

他心中也是盘算好等陆仲亨那些人回来之后,他可要好好抖一抖军校总教官的威风。

而等王弼离开,在场几人纷纷笑出了声。

说句实在话,军中武将都是似王弼这般的性子耿直之人。

只要给他们些事做,给足他们尊重。这些直率之人平日里更愿意聚在一起胡闹、饮酒,加之国法严肃,他们也是不愿做 那些乱法害民之事。

而军校,自然是这些老将军们最好的归宿。

众人谈笑间,太子雄英吵闹着便也跑到了众人跟前。

朱标上前,将雄英抱在怀中,转而冲老朱、徐达几人笑道。

“等雄英再大一些,也是要将他送至军校,也要送到科学院去。”

“而我之后,便是雄英。”

“我朝尚有来日,我朝百姓尚有明天。”

老朱三人听后也是笑着点了点头。

而在朱标看来,自己几乎把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北境边患,民族自强,官员贪墨,勋贵乱法。

今日之大明若初日朝阳,其光其泽不日必将广耀四方。

看着老朱、徐达、汤和几人笑着逗弄小雄英,朱标也可以在心中很有底气的说一句。

“这一朝大明,自己没有白来!”

全书完~~~~~

..........

三百多万字,两年多时间,首先自然是感谢诸位读者大佬的陪伴。

其次,自然也就是抱歉。

中间章节水了不少,因为生病、因为写论文、因为乱七八糟的事,因为稿费不理想等等。

写作受到影响,质量下滑,所以要跟所有读者大佬说声抱歉。

不过哪怕一个月稿费只有不到两千,小作者也没想过烂尾,没想过挂枪,没想过断更,更没想过ai乱码。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两年时间,每天更新四千字,没有断更、渣更吊着,算是小作者对所有读者大佬最大的敬意。

小作者起码能拍着胸脯保证,这接近三百五十万字是一个字一个字认真码出来的。

说些题外话,小作者喜欢明史是因为刚读研那段时间,读书学习、操作试验备受打击。精神空虚且崩溃,甚至有一了百了的念头。

但是读了明史,似乎发现还有感兴趣的事。

明史越看越觉得遗憾,所以就尽自己所能,想写一篇存在幻想中的明朝故事。

说回到这本书。

小作者本就是最底层的码字工,所以剧情不敢设计的太跳脱,目的是为了迎合一些读者,但是好像踩了不少雷点。

就比如有人说男频写洪武时期的小说必须娶徐妙云。(书前面提过,但后来一直没有再写。)

再比如,生怕番茄的读者不满意,所以整本书不敢把人写死等等。

之后还会继续写,估摸着还是写明朝的小说。

不过这本书犯过的错,肯定会长教训,不会再犯。

书不尽言,感谢诸多读者大佬看到这里。

番外的话,大佬们有啥想看的可以评论,后续会更。不过要等小作者等级升到五级。如果新书扑街,会在评论区更新番外。

山泽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