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包括晋朝和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以及隋唐时期的皇帝和大臣,都在自己的记录本上狠狠的记下了一句话:一官多人制,前车之鉴,坚决不能用!
当然,他们现在也没有这么多人可用。
不过他们也在努力的普及教育,未来说不定真的能够涌现出大量的人才!
就算有人才,那也不能学宋朝,人才多就让他们互相竞争去吧!
绝对不能走上宋朝的老路!!
【哈哈,友友们想的确实很周全,但是宋朝和西夏的议和到底是不是势在必行,谁都不能亲自前往宋朝查看,我们如今的种种猜测,也只是对于北宋不争气表现的一种恨铁不成钢。】
【不过,大宋面临的对外战争可不止这一个。】
【西夏的反叛,给了大宋重重一击,面对着党项这么一个小国,宋军都能战败,这引起了北宋君臣的思考。】
【庆历二年,与西夏的战争还在继续,与大宋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来大宋插了一脚。】
【契丹将要“聚兵幽燕,声言南下”。】
【与西夏的战争还没结束,北宋实在是无力再应对契丹的入侵,宋仁宗赵祯只能忍气吞声,以富弼作为使者出使契丹,最终增加了给契丹的岁币,才让契丹消停。】
【契丹、西夏的入侵,加上国内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震动宋廷。】
【以宋仁宗赵祯为首的北宋君臣开始积极的想办法改变现状,多年不变的政治气氛开始活跃。】
【首先是欧阳修上书,建议大宋改革吏治,改变大宋冗官的情况,之后范仲淹等臣子纷纷响应,改革的声音成为了宋廷最大的声音。】
【宋仁宗赵祯本身就有着改革的想法,又看到有这么多的臣子提议改革,这位大宋的最高统治者,终于下定决心开始行动了。】
【赵祯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与他们商量改革的各种举措,这些大臣中,赵祯对待范仲淹和富弼二人特别热情,改革的情绪也十分高涨。】
【甚至就在北宋刚决定要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在催促着朝臣们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范仲淹和富弼,作为宋仁宗赵祯最看重的臣子,是被赵祯询问次数最多的。】
【范仲淹在为官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思考北宋的各种弊端以及补救措施,虽然赵祯催的紧,但是范仲淹还真能拿出点真东西。】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刚当上副宰相没多久,就给宋仁宗赵祯提出了改革的十条建议。】
【这便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
【这十条改革意见都是范仲淹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才提出的,富弼、欧阳修等人也都看过最初的版本,觉得很有可行性。】
【范仲淹上书后,富弼和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书声援此事,这十条改革基本上囊括了北宋政治军事财政等多方面的种种弊端,不仅得到了改革派臣子们的认可,宋仁宗赵祯也很赞同。】
【这些建议大部分都被赵祯采纳,决定逐渐颁布实施,直至这次的改革之火蔓延到全国。】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
【为了改变大宋的冗官现象,范仲淹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明黜陟。】
【这是在针对官吏的升迁。】
【仁宗之前,北宋的官员想要升官,看重的不是政绩,而是做官的年限。】
【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年龄足够大,只要你在北宋的官场上混的时间足够长,然后呢,又不曾犯过什么大的错误,那么升官的名单上,就一定会有你的名字。】
【话说主播在没有正经学到这边的时候,对大宋官员的升迁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因为知道北宋的倒霉蛋苏轼大大就一直在被贬,其他的官员们也是有升有降,主播也以为北宋也是按照政绩进行升迁的。】
【没想到竟然是按资历!草率了啊!】
{主播这么记忆犹新,难道是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
{我觉得可能是没预习,被教授给提问住了!}
{我还以为大宋也是按照政绩来的呢,原来不是啊!}
{秦朝的军功爵制度,就已经算是按照功绩升迁的最初版本了,我怎么也没想到,大宋比大秦晚了这么多年,竟然连最初的王朝的官职升迁制度都没学到!}
{按照资历,嘶,这岂不是说,宋朝中有很多官员只是年纪大, 但是论其政治才能,可能还不如刚考上进士的年轻人?}
{不管怎么说也是做过高官的人,要说还不如刚考上的进士有点夸大了,但很明显是不如其他朝代一步步拼杀出来的官员厉害的!}
{怪不得宋朝这么多守旧派呢,年龄大了,可不就守旧了嘛!}
贞观年间。
“天幕说什么?这个北宋又开始拿钱买平安了?”李世民瞪大了水灵灵的凤眼,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辽国、西夏,现在又来了一个契丹,北宋到底是有多有钱啊!
可恶!朕也想这么有钱!
真要是能有这么多的钱,就不用在对着国库发愁,每一枚铜钱都要精打细算的花了!
这么多的东西,给谁不好,偏偏是给了敌对势力。
这些宋朝皇帝不是号称自己满朝名士,君臣都是满腹经纶的才子吗?
难道不曾读过贾谊《过秦论》吗?
这种资敌的行为怎么能发生呢?
天幕啊!北宋这么有钱,你也不希望这么多东西便宜了这些外人吧?要不您就再显显神通,把这些东西送给朕呗?
二凤撒娇.jpg
秦始皇嬴政倒是不曾理会过大宋又给契丹送钱的事儿,只是皱着眉头暗骂了一声:“废物!”
他本来还想着要取取经的,但现在是什么情况啊,一千年了,北宋的官员升迁制度还不如他们大秦吗?
李斯不愧是长期揣摩始皇心思的人,看到秦始皇皱眉头,他就知道秦始皇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