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迟阴沉地盯着沈佳雪,此刻他恨不得亲手杀了对方,他一直小心翼翼维护的自尊心,对方竟敢当众给他难堪。

然而他不能,他还需要梁国公府的帮助,至少还要再等一个月。

想到这魏迟深吸一口气,神色缓和,语气温柔哄着道:“小雪别任性,你若是不喜欢李氏,等她孩子生下来便抱到你膝下养着,算是你我的嫡子。”

“抱歉,可能是公务繁忙,这段时日忽视了你,我会努力改掉自己的所为,你信我,好吗?”

望着脸皮厚成墙,能屈能伸的魏迟,江揽月只觉得心口反胃。

再看沈佳雪见魏迟向她低头,眼睛突然酸酸的,她以前喜欢他矜贵的气质,如今高位者为爱低头,她的心又被触动了。

可是想到魏府里的李香兰,她的心微微刺痛,是魏郎先背叛她的感情,她不会这般容易便原谅了他。

“魏迟,你当我还是三岁孩童吗?”

沈佳雪吸了吸鼻子,强压下心头翻涌的酸涩,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颤抖。

“抱到我膝下养着?你觉得我稀罕一个庶子吗?还是说,你觉得我沈佳雪的肚腹这般不争气,非要靠抢别人的孩子才能坐稳魏夫人的位置?”

四周众人看着这对颠公颠婆旁若无人的上演苦情戏,只觉得牙酸得紧。

江揽月冷眼看着,忽然就没了看猴的兴致,淡声道:“魏大人要哄妻,不如带回家哄吧!今日是大公主的生辰宴,莫要因为你们的事让公子扫了兴。”

君尧一只手揽住她的腰,闻言示意李进禄,下一刻两人就被李进禄架走。

而魏绾儿和魏母早已经晕厥过去,李进禄令人将两人一头一尾抬走,这场戏也到头了。

因着今日的变故,后续的宴会只是潦草收场,好在大公主玩得还算尽兴,对此并无怨言。

次日。

魏迟之妹在大公主生辰宴上勾引承恩侯世子,并被承恩侯世子夫人当场捉奸,最后诬陷皇后被拆穿,皇后良善,念在她尚在闺阁,将其许配给承恩侯世子,助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道信息传遍京城大街小巷,有熟识的人,只道两人鼠虫一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承恩侯世子纨绔,魏小姐娇纵不自爱,原本魏迟给魏绾儿定亲的人家问询赶来退亲,拿着庚帖便走,连一丝机会都不给魏家解释。

魏迟看着被退回来的庚帖,脸色铁青得像淬了冰。

那是他费了很大的劲才为魏绾儿定下的书香世家,原想借这门亲事为魏家添加有助力的亲家,如今倒好,一夜之间成了京城最大的笑柄。

“欺人太甚!”

他将庚帖狠狠摔在地上,茶水溅湿了锦缎鞋面,他冰冷的眸子扫过一圈下人:“都是废物!外面的传言是谁传出的?主动站出来,要是被我揪出来,就别怪我心狠。”

管家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连声道:“家主息怒!小的们已经尽力去堵那些嘴了,可……可宫里那边传出来的话,小的即便有心也无力阻拦呀!”

“宫里?”魏迟捏紧拳头,指节泛白,“江揽月!”

魏迟不禁猜想,昨日的事情会不会是江揽月策划,可是绾儿所作所为与对方没有半分牵扯,甚至对方还是受害者姿态。

他只能自认倒霉,如今仔细想想,行宫是皇家的,他不相信发生在行宫的一切会逃出身为皇后的江揽月。

事情发展到如今的局面,若对方没有参与,他不会信。

想至此,魏迟将手里的茶盏直接捏碎,手心冒出的血丝他丝毫不在乎,咬着牙低语道:“阿月你果真这般无情?”

上辈子是他愧对对方他认,可是他妹妹魏绾儿又做错了什么?

一个活了两辈子的人,针对一个刚及笄的小姑娘,她的心何时变得如此狠毒?

魏迟闭着眼睛独自站了许久,久到夜色降临都无知觉。

魏迟猛地睁开眼时,眼底翻涌的猩红几乎要溢出来。

他转身大步走向内室,从暗格里取出一个褪色的荷包,指尖抚过上面绣着的“迟”。

那是他们私定终身之时,江揽月亲手绣的,针脚歪歪扭扭,却被他珍藏了许多年。

此刻他冷着脸,将荷包反复摩挲,放在烛光下犹豫许久。

“既然你不念旧情,那就休怪我心狠。”

……

三日后,在魏绾儿一哭二闹三上吊中,她被承恩侯府派来的轿子接走。

暂且不说轿子的寒酸,承恩侯世子连面都不愿出,还是旁亲顾忌梁国公府的脸面派了庶子过来迎亲。

据说魏绾儿被接进侯府后,被逼着给正室下跪敬茶,魏绾儿性子刚烈当即吵闹起来。

也因此她彻底得罪承恩侯世子夫人,此后的日子里过得如履薄冰,生活的叫一个惨字。

彼时的魏迟也没有心思再管出嫁妹妹的婆家事。

因为距离上辈子君尧病重近在咫尺,他需要在这之前给恪世子造势。

不日京城内外不断传出恪世子爱民如子,心系百姓,甚至对乞丐也能和颜悦色的说话交谈。

渐渐地京城其他派系察觉出不妥,却也无人敢出言提醒,恪世子在众人的逢迎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有几次甚至公然谈论国家大事,拉拢朝廷官员,不少人都被他大胆的举动吓坏了。

然而魏迟乃觉得不够,特意下了猛药,悄悄联系云游四方的和尚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

那和尚据说是前朝高僧的弟子,最擅长谶语,早年曾为几位藩王算过命数,皆一一应验。

魏迟暗中递了重金,让他在市井间散播“龙潜于渊,凤鸣于林,世子承命,天下归心”的流言。

这话初听晦涩,细品却字字诛心。

“龙潜”暗指君尧体弱难撑大局,“世子承命”则直指恪世子有天命在身。

流言像长了翅膀,不过三日便传遍京城,连深宫里的太后都听闻了风声。

太后本就偏爱亲孙恪世子,听闻这等谶语,竟私下召来恪世子,赏了他一柄据说当年太祖用过的玉如意,意味深长道:“皇孙当自重,莫负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