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父皇!”

朱元璋攥着酒杯,微微用力,发愣了好一会儿,心思早已经不在这场酒宴上了。

脑子里全是对未来的担忧,极其不安。

亏得朱标在旁边小声提醒,拽了拽他的衣袖,才逐渐回过神来。

原本热闹喜庆的宴会,一下子冷了场,下面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诸位,寡人不胜酒力,暂且回宫歇息去了。”

“你们尽情玩乐,不醉不归!”

忽然间,朱元璋神情变幻莫测,找了个借口,没带任何随从,独自离席而去。

现在,他特别需要清静,来消除内心的杂乱。

老伙计呀,你究竟有何企图?

咱是越来越看不透了!

随着皇帝的离去,大臣们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叫个什么事啊!

大家聚在一起,是给你过生日呢!

结果,您老人家拍拍屁股走了,把我们扔在这儿,未免太扫兴了吧?

而那些海外来的使者,更是不明就里。

他们只是据实回答,没有半点隐瞒,到底哪句话惹得大明皇帝不高兴了?

本来,还想借着宴会的喜庆氛围,和朱元璋商量一下开放通商口岸,贸易往来的事。

看情形,是没多大指望了!

“诸位,父皇他身体不适,不能待客。”

“你们远道而来,本太子再敬大家一杯,权当赔罪!”

好在,朱标及时作出反应,以皇太子的身份起身敬酒,稳住了场面。

众人也纷纷附和,遥相举杯......

很快,低沉的气氛再度回升,大家继续开怀畅饮。

没过一会儿,马皇后找到朱标,贴着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标儿,你在这儿维持局面,娘去看看你父皇......”

“从刚才开始,他表现的就很奇怪。”

说着,也匆匆而去。

......

此刻,后花园中。

朱元璋摘掉了头顶的缮翼冠,在亭子里抱膝而坐,望着空中皎洁无瑕的明月,怔怔出神。

这副懒散随意的模样,和刚下地回来的农夫差不多。

自从在酒宴上,听说了南洋有商队往来,十分活跃,而且领头那人姓李,便让他想到了某位故人。

其实,那些使者也是一知半解,并不晓得李善长全名。

只说是一位姓李的长者,却从未见过。

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内心敏感细腻,习惯思维跳跃,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陪伴自己多年的老伙计。

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

如果,只是单纯做生意,在哪不能搞,为什么偏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

万一他势力做大,产生了不该有的想法,该如何应对?

一时间,老朱想到了无数种可能。

烦乱的思绪,就像风中的塑料袋,越飘越远,陷入了一种常见的滑坡思维。

又叫,‘滑坡谬误’!

简单的说,就是在思考时,跳过了现阶段的问题A,脑补出极端想象Z......

并认为,因为A的发生,所以Z一定会发生。

但即便想破脑袋,基本没什么卵用,只能凭空制造焦虑。

比如:张三走在街上,被路过的行人瞪了一眼,觉得自己若是瞪回去,对方就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继而开口骂他,动手打他,甚至半夜砸他家玻璃等等......

可是,情况远远没严重到那种程度!

说回老朱......

他觉得,李善长现在逍遥海外,自己管不到人家,很容易引发一连串不良后果。

毕竟,朱元璋的皇位,也是从别人手里抢来的。

既然自己能抢别人的,那别人怎么就不会来抢自己的?

何况,李善长是开国元勋,曾经的朝中大佬,门生故吏遍天下,潜在的能量超乎想象......

哪怕时隔多年,依然有一呼百应的影响力。

如果某一天,真出现了那种情况,朝中的淮西勋贵们,会不会集体倒戈?

“哼,咱真是被蒙蔽了双眼!”

“早知道,就不该听信标儿的劝告,法外开恩,放那老家伙出海!”

“搞不好,真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由于朱元璋的疑心生暗鬼,思绪仿佛陷入了死胡同,一直在原地打转。

虽然早有准备,提前扣下了李祺和李芳,作为制衡的底牌,免得李善长乱来。

但他还是心慌意乱,觉得不太牢靠!

想当初,他就是从尸山血海中闯出来,一路登上帝王大位,面南称尊!

靠的就是一副铁石心肠,杀伐果断......

该下狠手时,绝不留情!

什么虎毒不食子,纯属放屁!

人一旦发起狠来,别说儿子了,有必要的话,死几个怎么了?

只要实现目标,以后还能再生!

至此,老朱不仅相信,在海上做生意的人就是李善长,而且觉得他有谋反的征兆......

虽是捕风捉影,没有真凭实据,可怀疑一旦产生,罪名随之成立。

体验过帝王的滋味,有几个愿意撒手?

更何况,朱元璋出身底层,祖上八辈儿贫农,好不容易得到眼前的一切,怎会允许被别人夺走?

对臣子的态度,一直是在心里筑起高高的壁垒,严加防范!

所谓,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什么‘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仇寇......’

这种言论,朱元璋根本不买账!

老子都当皇帝了,那还不随心所欲,想怎么干怎么干,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主?

谁敢反对,那就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

咱朱元璋起于微末,成为九五至尊,坐拥天下,靠的就是自己的智谋才能,临机决断!

至于朝中臣子,都是放屁添风,给咱打下手的!

换言之,大明治下的臣民,必须和咱老朱同舟共济,保持一条心!

咱对你们好,那是皇恩浩荡,要铭记于心,时刻想着偿还报答!

对你们不好,当牛做马的驱使,那也合情合理,不许说三道四,暗怀抱怨!

但谁敢轻慢皇威,目无君上,就别怪咱老朱心狠手辣,拿刀杀人了!

这样评价朱元璋,并非恶意抹黑,信口雌黄。

他看过孟子的着作后,认为书里存在挑衅皇帝权威,极端反动的言论,一脚把‘亚圣’的牌位踢出文庙了!

从古至今,有这个想法并付诸行动的,老朱还是第一个!

瞧把他给牛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