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总结道:“龙哥!我明白了:网文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循环套娃法,一种人物推进法。循环套娃法可以把网文写长,人物推进法可以解决后期乏力问题。”
高传龙点头道:“没错!”
老吴沉吟道:“如果把这两种写法……”
杜雨忽插话道:“龙哥!我想到了四大名着有一部就用了‘循环写法’。”
老吴猜测道:“小杜,你说的是《西游记》?”
杜雨连忙道:“是啊!是啊!”
高传龙“哦”了一声,道:“此话怎讲?”
杜雨解释道:“《西游记》中有一个经典循环套娃:唐僧被抓、搬救兵、解救唐僧。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来到平顶山。
此山有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两个妖怪,他们手握太上老君的诸多法宝,早得知吃唐僧肉可长生不老,便设计捉拿唐僧。
银角大王化作一个受伤的道士,躺在路边,唐僧心生怜悯,让悟空背他。
银角大王使了个移山倒海的法术,将须弥山、峨眉山、泰山压在悟空身上,趁机将唐僧抓进了莲花洞。
悟空脱身后,与妖怪展开周旋。
八戒和沙僧前去搭救师父,却也被妖怪抓住。
悟空无奈,只好四处搬救兵,先是哄骗精细鬼、伶俐虫,骗走了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净瓶;后又与妖怪斗智斗勇,不断变化应对。
最终,悟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神通,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收服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成功解救了唐僧。
这一情节就呈现了‘唐僧被抓、搬救兵、解救唐僧’的循环套路。”
老吴轻声附和:“确实!”
高传龙意味深长道:“《西游记》中‘救唐僧’循环跟网文中‘换地图’循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杜雨和老吴都看向高传龙,期待下文。
高传龙侃侃而谈:“《西游记》的循环套娃写法堪称古典文学中‘重复艺术’的巅峰。
这种写法并非简单的情节重复,而是通过‘基本框架 变量填充’的模式,在循环中制造差异,在套娃里埋藏惊喜,既保证了故事的连贯性,又让读者始终保持新鲜感。
从宏观结构看,《西游记》以‘取经’为总目标,将八十一难串联成一条线性叙事链,但每难又自成循环单元。
最典型的‘妖怪抓唐僧—徒弟营救—神仙收妖’模式,在白骨精、金角银角、红孩儿等篇章中反复出现。
以金角银角单元为例,这个占据四回篇幅的故事,表面是‘妖怪抓人—孙悟空脱身—反骗法宝—最终收服’的线性流程,实则内部嵌套了三层起承转合:
第一层是日值功曹报信引发八戒巡山被捉;
第二层是银角大王用移山术压住孙悟空后抓走唐僧;
第三层是孙悟空骗走紫金红葫芦与羊脂玉净瓶。
每层循环中又包含小矛盾,如八戒与孙悟空的斗嘴;小**,如孙悟空被三座大山压住;小反转,如用毫毛变真人诓骗小妖;层层嵌套如剥洋葱般推进情节。
这种‘大循环套小循环’的结构,既让长篇故事有清晰的脉络,又通过细节变化避免单调:
同样是‘抓唐僧’,金角银角用画像按图索骥,白骨精靠变化伪装接近,红孩儿则用苦肉计诱骗,妖怪手段各异;
同样是‘收妖’,孙悟空或直接打杀,或智取法宝,或请神仙相助,解法千差万别。
循环套娃写法的核心魅力,在于‘重复中见新意’的辩证统一。
从读者心理看,熟悉的框架能降低理解成本,形成‘安全预期’,而变量填充则不断打破预期,制造‘意外惊喜’。
比如‘三打白骨精’与‘三调芭蕉扇’,虽都遵循‘三次尝试’的循环模式,但前者通过‘村姑—老妇—老翁’的身份变化,将唐僧的迂腐、孙悟空的机智、猪八戒的挑拨刻画得淋漓尽致;
后者则借‘假扇—真扇—灭火山’的道具变化,展现孙悟空从鲁莽到智慧的成长。
这种‘框架重复 细节创新’的设计,让读者既能享受‘猜中结局’的愉悦,又能体验‘发现新意’的刺激。
从叙事效率看,循环模式极大节省了创作成本——作者无需为每难设计全新结构,只需在‘抓—救—收’的框架中替换角色、道具、场景,就能生成新故事。
例如‘车迟国斗法’单元,将‘循环’升级为‘三连套’:
孙悟空与虎力大仙比砍头、与鹿力大仙比剖腹、与羊力大仙比下油锅,三次斗法结构相同,但通过‘头落地生根—内脏被狗叼走—冷龙护体’等细节变化,让故事始终保持张力。
这种‘模块化创作’不仅降低了写作难度,更让八十一难形成‘形散神聚’的整体感。
更深层看,循环套娃写法暗合东方‘和而不同’的审美哲学。
表面重复的‘八十一难’,实则通过‘难与难‘的差异,构建起一个多元的神话宇宙:
黄风怪的‘三昧神风’对应自然灾难,金角银角的‘五件法宝’象征人性贪欲,女儿国的‘情劫’隐喻红尘诱惑……
每难都是对取经团队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映射。
这种‘重复框架下的多元表达’,既让故事具有宗教寓言的严肃性,又通过妖怪的多样性避免说教感。
例如孙悟空的成长轨迹,正是通过循环中的变量悄然推进:
早期他总直接打杀妖怪,后期却学会智取法宝、请神仙相助,甚至在金角银角单元中故意‘偷懒’,让八戒巡山、沙僧看行李,自己则变成小妖玩起‘角色扮演’。
这种从‘暴力解决’到‘智慧化解’的转变,藏在循环结构的细节里,比直白的成长叙事更耐人寻味。
《西游记》的循环套娃写法,本质上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创作智慧。
它用看似重复的框架,为故事套上‘安全网’,让读者在熟悉中产生依赖;
又用无穷的变量填充,为叙事注入‘兴奋剂’,让读者在意外中保持热情。
这种写法不仅成就了《西游记》的经典地位,更启发了后世无数创作。
它告诉我们:
真正的创作自由,往往诞生于约束之中;
而伟大的作品,总能在重复中创造永恒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