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抗日综剧:从亮剑开始 >  第735章 文化教育情况

听到首长和参谋长这番见解,林枫心中倍感欣慰。

他穿越到这个时代,除了要完成军事上的目标外。

在文化复兴和经济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心血。

如今看到领导层能够认同这些理念。

他仿佛已经看到华夏复兴事业在这个时空加速推进的美好前景。

.......

就在这时。

首长突然激动地拉住参谋长:"老伙计,快看那边街口!”

顺着首长手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一个约莫十来岁的孩童正站在一块自制黑板前。

孩童正在一笔一划地教十几个老百姓认字。

那孩子神情专注,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香"字。

周围的老百姓也都全神贯注地跟着学习。

这生动的一幕让首长和参谋长都为之动容。

首长感叹道:"连这么小的孩子都在为扫盲出力,红山镇的文化建设真是深入人心啊!”

参谋长也连连点头:"是啊,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复兴之道,全民动员!”

其实此时正值午间放学时分,孩子们三三两两走在回家的路上。

有的赶回家吃饭,有的则在街边小摊解决午餐。

而眼前这个聪慧的孩子,却利用这段休息时间。

主动当起了小老师,为不识字的乡亲们授课。

若是走近细听,便能听到那孩子清脆的声音。

"各位叔叔伯伯,请看木板上这个'香'字,我来给大家讲解”

他指着字的上半部分说道:"这里是个'禾'字,代表禾苗”

他又指向下半部分:"下面是个'日'字,就是太阳的意思。

大家想想,禾苗在阳光照耀下会怎样?”

围坐的老百姓们纷纷开动脑筋。

一位中年汉子恍然大悟道:"禾苗见着太阳,那肯定长得快啊!”

旁边的大哥也连连点头:"对对对!有了阳光,禾苗才能抽穗,长出稻谷或者小麦来”

小朋友听到大人们的回答,开心地拍手称赞:"对啦!叔叔伯伯们说得太对了!”

他踮起脚尖,指着黑板上的字继续讲解。

"那长成熟的稻谷、小麦做成米饭或者麦饼后,闻起来会怎样呀?”

围观的乡亲们顿时哄笑起来,七嘴八舌地答道。

"那还用说?米饭香得很哩!”

"新麦烙的饼子,隔着三条街都能闻到香味!”

"没错!"小朋友眼睛亮晶晶的,小手在黑板上重重一点。

"所以这个字就是'香'字!

禾苗在太阳下生长,结出的粮食做成熟食香气扑鼻。

这就是'香'字的来历,大家都明白了吗?”

"明白啦!"十几个庄稼汉齐声应和,笑声在街口回荡。

有人还特意凑近黑板,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这个新学的字。

有人还有鼻子吸着空气,好像要感受“香”字的味道!

这样的场景在红山镇随处可见。

不仅这个街口,几乎每个路口、每条巷道都有放学的孩子在教乡亲们认字。

虽然根据地开设了各种夜校,也鼓励家长向孩子学习,但识字教育仍然供不应求。

为此,学校特意组织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小先生"活动。

这既锻炼了学生,也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了识字的机会。

红山学校的老师们经常鼓励学生们。

让孩子们在平时放学时间或是休息日。

可以分散到红山镇根据地的各个角落,教乡亲们认字。

这样既能锻炼你们的实践能力,又能让你们更贴近劳动群众。

同时也为乡亲们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因此,当首长和参谋长看到街头巷尾孩子们教大人认字的温馨场景时,不禁为之震撼。

首长由衷赞叹道:"林枫啊,你们红山镇的学习氛围实在太好了!

要知道,现在抗战时期全国文盲率居高不下。

而你们这里却能做到男女老少齐上阵学文化,真是难能可贵!”

参谋长也连连点头:"是啊,这种全民学习的景象,在其他根据地实属罕见”

林枫认真地说道:"首长、参谋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必须从识字教育抓起。

所以为了让老百姓更主动学习,我们在招工政策上做了特别安排。”

“红山镇根据地的工厂、工地等用人单位,都会优先录用识字多的群众。

他顿了顿,继续解释道:"这样一来,老百姓学文化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全家一起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红山镇根据地的扫盲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只要在根据地生活一个月左右,普通百姓就能认识100个左右的常用字。

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半年后,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能达到读书看报的水平。

到那时,根据地的人力资源素质将得到质的飞跃。

从只会卖力气的普通劳力,成长为能够掌握工业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

参谋长和首长听完林枫的介绍,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首长更是赞叹道:"这个做法非常好!

既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又为以后建设的工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一路上,首长、参谋长和总部其他领导无不为红山镇根据地的繁华景象所震撼。

这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与他们印象中的敌后根据地截然不同。

首长不禁感慨道:"林枫啊,要打造这样的局面,确实需要具备特殊条件。

如果没有红山镇这样稳固安全的大后方,这些建设成就根本无从谈起”

林枫深有同感地点头。

确实,虽然其他兄弟部队也建立了不少根据地。

但由于日伪军频繁扫荡,大多数根据地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制约。

一旦日寇发动扫荡,他们往往只能带着老百姓仓促转移。

若是转移不及被敌人追上。

苦心经营的根据地可能顷刻间毁于一旦,损失极其惨重。

所以大多数敌后根据地的困境——缺乏稳固的安全环境。

这与红山镇根据地牢不可破的防御体系形成鲜明对比。

望着眼前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参谋长不禁感慨万千。

"难怪首长总说让我一定要来红山镇根据地看看。

今日亲眼所见,才知何为真正的根据地建设典范!”

首长欣慰地拍了拍林枫的肩膀,赞许道。

"林枫同志,你确实做得非常出色!

短短数月不见,红山镇根据地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实在令人惊叹”

其他随行的总部首长们目睹这一切,无不为林枫卓越的治理才能所折服。

要知道,在总部众多高级干部中,只有首长曾亲临过红山镇。

其他人都是第一次亲眼见证这片红色沃土的繁荣盛况。

这种震撼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由衷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