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  第44章 楚匪

英布和吴氏搜集到的财宝,被韩信席卷一空。

韩信有自己处理战利品的方法:金银财帛,自己和军官们拿走一大半,士兵们分走一小半,剩下大概有一成左右,登记造册,装进木箱,派人送往长安。

军队瓜分掉战利品,这事儿看起来天经地义——大家冒死千里远征,总要有足够的奖赏。虽然现在秦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屠城扰民了。但是英布和吴氏的那些钱难道是好来的?不义之财,咱们正义之师就帮他转化,不就变成正义的了?

皇帝是不会在乎这些的。战利品战利品,自古以来都是参加战争的这些汉子的特权。这些东西从来没有账。怎么统计?至于皇帝?皇帝当然得到了战争中最重要的那部分战利品——土地、人口,不比冷冰冰的金银更值钱?只有人民才能创造财富,古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太懂了!

除了金银,韩信还专门使人去赣州买下了一大块矿山。这是赵杏儿先生和公主指名要得到的,出产重石的矿山。这些矿山一直掌握在英布手中。过去几年,诚记只能通过走私的办法得到一些重石。现在英布死了,这片绵延的矿山就直接被韩信买下。

没花多少钱,倒并不是因为韩信巧取豪夺,实在是——这个时代没人在乎这种叫做重石、张村叫做铉、后世叫做钨的金属。在赣州本地,这种金属根本无法炼化,就算是拥有高温焦炭的张村,也没有一座高炉能炼化这种重石。这种重、无法炼化、没有什么用途的石头,当然不值钱。所以韩信几乎是用一个垃圾价格就得到了整座重石矿。

得到矿山和战利品以后,韩信就没有再往自己怀里揣什么。而是向皇帝申请,派驻州县的官吏,来接管这块苍莽的楚地。

淮南国和长沙国都是古楚国的一部分,相对中原,楚国被认为是神秘而蛮荒的世界。甚至有一位楚王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和北方秦国崇尚黄帝不同,南方的楚国,有崇拜蚩尤的传统,数千年前两位古帝的仇恨,似乎也绵延到了今日。

楚国又是疆土广袤、人口众多、气候温暖、河湖纵横、山林草泽丰茂的富庶之地,楚国鱼米之利,似乎很容易就吃饱饭。所以人民并不热衷耕种,而更长于幻想。

同时楚国又是艰难困苦的国度:水患不断、疫病横行,无数小虫都能毁去人的生命。楚人的寿命之短,在列国之中也是有名的。

人生苦短,而世事多艰。让楚地就成为玄妙幻想的国度。无论是能写出天文文风绮丽的屈子,还是恣意幻想气势磅礴的庄周,都是楚人。

楚人似乎生活在一个人神共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神明和人类共存在山林草泽城池乡野,每个人都信仰神明,相信神明就在自己身边。

因为食物易得、因为生命短促、因为有神明信仰,所以楚人好斗而轻生死。楚人从不畏惧死亡,可以轻易就走上私斗或者踏入战场,只要有大巫吟唱屈子的“魂兮归来”,楚人相信哪怕死在战争中,都会魂归故里,和生前的亲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楚人自由,不受管束。所以楚地从来也没有形成如秦国一样庞大森严的社会系统,民间也不特别崇尚农耕,受到楚文化影响的地区,男子好像很容易就去做了盗贼。你看刘邦就大有楚风,就跑到芒砀山做了匪人。而英布就是楚人,也泛舟五湖成了大盗流寇。

在楚地,匪徒不只是一种割据反抗的势力,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生活方式,山林里的匪人和附近的村民都有亲属关系,他们互通气息,匪可以为民,民也随时可以为匪。永远剿灭不干净。

杀掉英布和吴臣父子以后的淮南国、长沙国,就是这样一块莽荒一般的楚地。

楚地的基层组织是脆弱的。大军威临,无数郡县的官长扔掉了城池、印信,或者回家做寓公,或者隐遁山林准备和新来的大军周旋。楚地以一种冷漠、对立的态度,不与秦军接触,不反抗,也不合作。英布手下的那些部队,除了被打败俘虏的、阵前投降的,那些残兵游勇,就隐藏到山林里,做了土匪。

无数大山,这里的土匪可不像河南郡那样容易剿灭。

这是摆在韩信面前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