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虏赎买谈判拖太长的时间也没有效果了,最终会导致英法两国放弃赎买。所以,奕欣和沈云峰书信商量之后,也授意加快谈判进程。
查理.义律和巴夏礼都是比较有耐心,也熟悉中国的外交官,在这场拉锯战的谈判中能够控制好情绪,一直坚持着。
最后的问题就是在赎买的价格上,清廷从鸦片战争的赔款2100万银元,降低到1200万银元,这是因为英方提出600万不是赔款是赔偿收缴鸦片的费用,还有300万是商人的赔款,这两项,英国政府并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入账。
在1200万的数额上,查理也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英法联军被缴获的军舰和武器对清廷已经是一项巨大的收入,而谈判中并不能赎回,这个价格太高。
在继续的谈判中,清廷又降低到1000万银元的价格。在查理等人请示了英国和法国政府之后,依然觉得太高。
几番来回,到了9月份,英国人和法国人决定放弃赎回印度籍士兵,仅仅赎回英法籍士兵,这部分在名册上大概只有3千多人。
不赎回印度士兵?沈云峰哑然失笑,欧洲人确实不把阿三当回事,但也好,不然这批印度籍士兵回去之后会卷土重来,这批阿三在中国打过仗,能再次参加的话,说明心理上很强大,是有战斗力的老兵,不赎回正好。
十月份,正式签署了协议,600万银元的价格,赎回了三千多名英法军官和士兵,这些人将在上海交接,由英法负责对接商船运回去。
600万银元,约合白银将近500万两,对清廷的经济有很大缓解的作用,尤其是在建设船厂、煤矿以及炼铁厂的工业建设方面。
英法的俘虏兵其中一部分能赶回家过圣诞节了。当然,“丰南号”从天津撤回的时候黑下来的一批军医和技工,包括清廷后来也黑了一些技术人员,这些人都上了战死人员名单,肯定一时半会回不去了。
印度籍士兵被清廷全部发配到西北和东北,继续当清廷的奴军,既然侵略中国,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至此,中国境内,除了山东河南安徽交界处还有捻军余部在活动,就剩下广西的“大成国”两路需要镇压的。
“大成国”一看形势的变化,已经联系“丰南号”,请求“丰南号”帮助出海,像石达开部那样。
“丰南号”乐见其成,与清廷协商之后,清廷答应按石达开部政策处置,出海时间摆在战后安排。
清廷总算是从这十来年的焦头烂额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开始整军,推广统一厘金改工商税,在江南恢复生产。也算有了余钱来完善北洋水师和广州舰队以及新军的建设。
被“丰南号”绑架斩首了英法两国的公使和远征军总司令,宣布废除与各国的和约,奕欣等清廷掌权的重臣知道,中国已经彻底上了战车。
国内形势一旦稳固,就是加强军备建设,准备打仗。
英法被俘虏的官兵回到欧洲,就开始被要求详细报告远征军在中国战争的情况,用来评估中国此时真正的军事实力。
虽然在整个战争之中,“丰南号”没有亮明旗帜,表露身份,但这些俘虏们关押在中国,并被要求教授战术,军舰使用技术,维修军舰,现在也都能确认后期从海上来的舰队和军队都属于清军口中的“粤西叛匪”,或者叫“丰南号”。
在看了百余份被俘虏的军官提供的报告后,英法两国的军队高官们都觉得要重新评估中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陆上的军事力量,入侵中国内陆,在这次评估之后,难度变的陡然上升许多。
对海军,英法两国还是有着足够的自信,上次远征军的舰队规模虽然庞大,但是舰船的吨位和火力总量不大,大多数是为进入近海和内河准备的小型军舰。所以,在出现了一支可以真正意义上称为海军的舰队之后,会被打的措手不及。
这一次,英法两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将会派出代表全球最强海军的真正阵容。
向首相报告之后,军事方案做了相应的调整,陆军的派出上限从6万调整到9万,其中英国负担5.5万兵力,法国负担3万兵力,葡萄牙负担0.5万兵力。
战后的利益也按照出兵的多少进行分配,葡萄牙王室只要求收回澳门的控制权。
远征军的基地选择在安南的嘉定城,也就是未来的西贡。放弃了吕宋岛的马尼拉,因为从西班牙反馈的情报,太平军流窜到吕宋岛的人数有数万人之多,英军不可能在开战之前将几万兵力投入吕宋岛,也不可能在后勤基地留下上万士兵守护。
基地确定在嘉定城之后,法国立刻开始向嘉定城增派军舰和兵力,加强在嘉定城的军事力量。同时开始大肆采购物资和粮食,尤其是煤炭,还在当地雇佣一批民工,建设一批简易的军营。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向东印度公司下达了命令,要求东印度公司筹集部分军队。东印度公司既是股份制的私营公司,但也是英国在东方的军事堡垒,对本国政府的军令有着无条件服从的要求。
按照英国政府的命令,东印度公司需要筹备3万名陆军,十五艘四级舰,十艘蒸汽机炮舰,一艘医疗船,还有相应的运兵船。
新加坡殖民地也接到英国政府的命令,开始准备物资作为远征军的第二基地,同时就地采购一些物资通过商船运往嘉定城。
圣诞节之后,乘着季风,一些风帆战舰接到命令开始从海峡舰队、地中海舰队、大西洋舰队开始出发,向印度孟买和加尔各答集合。
这个时间,欧洲各国正在开始将风帆战舰逐步淘汰,更换为蒸汽机为动力的过程之中,所以,这批风帆战舰很大程度会在战胜之后留在东方,直到退役。
作为第一次蒸汽机舰的远征准备,英国海军开始在航线进行后勤供给的布局,对他们来说,此次远征中国,也是他们征服大海的一次新的形式。
不管从规模,还是从军舰的后勤补给方式,还是作战方式上从卡农炮向阿姆斯特朗炮的转变,这场远征都将载入英国皇家海军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