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们在京市办婚礼,是女方这边办,到时候我和花花过年前回老家在办一场。”

回老家办一场,这倒是没有问题。

“女方办婚礼?”

三河爹也知道,儿子这算是娶了一个有家世背景的儿媳妇,就是不知道这儿媳妇可好相处?

但是他见过霍知青,相处过,他还是很好相处的。

“我在这边除了幺爷爷他们,就只有几个同事和同学,而且妮妮姐还是女方这边的亲戚。”

这算是亲上加亲。

老两口这一次来京市,可不是空手而来的,可是带着赵建设自从上班之后,每个月给他们邮寄的钱来。

那两个儿子,除了给粮食,儿媳妇还想要从他们手里拿钱。

“这结婚之前,我们要不要见一面?”

他也不知道,这边结婚流程?

“等吃了饭,你们再洗一个澡,我们晚上去幺爷爷他们那边逛逛?”

“你这里距离他们那边远不远?”

“不是很远,走路二十分钟就到了。”

二十分钟?

哪不远。

简单吃了午饭,赵建设教他们如何用热水器,洗澡之后,还睡了一会儿,才出发去四合院这边。

“京市这边还真的大。”

是真的很大。

两人到城里,都觉得很大,可是来了京市,才发现,更大。

走过来,一路上看到不少房子,就是这马路都很宽。

一路上赵建设还跟他们讲,哪里有菜市场,哪里有学校,反正一路上过来,就跟他们介绍起来。

就这样到了四合院这边。

“那对面,就是清大。”

“那就是清大?”

老两口知道,三河之前就考上了清大。

就是妮妮他们也在这个学校上大学的。

“那就是大门口吗?”

“清大有好几道门,里面非常大,妮妮姐就在清大教书。”

教书?

这个他们也知道。

放暑假的时候,就听说了这事。

“这一条巷子进去,就是妮妮姐他们住的四合院。”

这的确挺近的。

过一条马路过去。

赵建设带着他们朝着四合院而去。

“这就到了?”

“对,就到了。”

赵建设上前几步去敲门。

“谁呀?”

赵母开门一看,就看到熟悉的几个人。

“大嫂.....”

“快进来,快进来。”

赵母招呼他们进来。

这一进来,三河娘打量起来。

这院子好大,这还有两道大门,而且还看到菜。

迈过第二道门,看到的更大。

“爹,娘,建设他们来了。”

老太太和老爷子在看电视。

听到这声音,就看到进来的人,这大白天堂屋没有关。

“幺婶,幺叔。”

“幺爷爷,幺奶奶。”

“过来坐。”

三河爹环视这堂屋一圈,沙发,茶几,还有电话,电视机。

“吃水果。”

如今家里的水果,都是常有的。

他们看到茶几上果盘里面的苹果和梨子。

“多谢幺婶和幺叔忙着三河的婚事。”

“他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何况还是娶小北的堂妹,亲上加亲。”

“是呀,亲上加亲。”

赵母还拿出杯子,给他们倒水。

“京市这边很大,很是震撼吧?”

三河娘还是健谈的。

“对,很大,火车站也特别大,一路赶来,我们见到不少站台。”

大站台和小站台都会停车的,火车上的人上上下下的。

知道要坐好几天的火车。

一路上都是提心吊胆的。

“这一次来京市,可要好好逛逛京市。”

赵奶奶如今都已经习惯京市这边的生活了。

孙子孙女都在身边。

就是老二,不说好几年见一面,但是一两年见一面还是有的。

“是要好好的逛逛了。”

这一次来京市,可不能白来。

“大哥不在家?”三河爹突然想起赵大队长来,这没有见到人。

“他在厂里上班。”

厂里上班?

大哥在厂里上班?

来京市之后,居然去厂里上班了?

不是厂里的工人到了年纪,就要退休吗?

大哥年纪也不小了,比他还大几岁。

“那挺好的。”

在厂里上班,一个月工资不低。

妮妮这房子可不小,很大。

“吃苹果。”

赵母见时间不早了。

就去煮饭。

“娘,我去买两只烧鸡回来。”

“嗯,去吧,也不早了,也该做饭了。”

其实赵云舒提过,家里请保姆这事。

可是家里这两位女士直接就拒绝了。

特别是赵母,她不上班,也不用带孩子,在家不做饭,打扫卫生,干什么?

这一天一天的时间怎么打发 ?

这做饭、打扫、可是要比下地轻松不少。

跟三河娘站在一起,明显就是三河娘看起来要老十岁左右。

“要弄晚饭了,我来帮忙。”

三河娘跟着赵奶奶来到厨房,就看到这厨房,很大,也有煤气灶,还有炉子、还有土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厨房这里,还有地窖,京市的冬天很冷,地里不能种菜,地窖里面要储存一个冬天要吃的菜。”

家里人可不少,他们四位长辈,四个小的,周末大壮要过来,还有几个小的也来这边。

“这是冰箱?”

“对,冰箱。”

长见识了。

来京市这边,开眼界了。

“你们是走路过来的?”

“对,走路过来了,幸好有三河带路,不然的话,我们两口子都不知道路,有很多岔路,如果不是有人带着,都要迷路了。”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在厨房里忙着,没一会儿就听到小孩子的声音了。

“小柠檬他们回来了?”

“对,他们回来了,有时候回家写作业,有时候在学校就把作业写了。”

“小藕也在上学?”

这是安安的小儿子,三河娘记得见过一次的。

“上幼儿园,我那孙媳妇在小学上课,从学校回来,就顺路把小藕接回来。”

“对了,花花也是老师。”

老师好,老师放寒暑假的。

而且老师,更能教孩子。

这让三河娘更是满意了。

“幺婶,花花的家人怎么同意的?”

她不是看不起这老儿子,她是知道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

“建设这小子还是很不错的,这拦着干什么?你不会觉得全部城里人都看不起农村人吧?”

“个别的城里人才会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