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跟三舅、三舅妈明天过来,晚饭是常静做的。

本来打算带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到沪市玩一趟,但他们说等明年再说。

饭后,常顺跟宋芫二人没去旧书店,而是直接回了住的别墅区。

他们并不是去的装修好了的那栋,而是到了新买的那栋。

“芫芫,我买的这些旧书,里面有很多有收藏价值,有的书本书页里面可能还夹着东西,你帮着查看一下。”

走进别墅,他把书纸倒在了房子里面的一张大的桌面上。

之前说过,这边虽然没装修,但防盗门窗已经装上了,是作为仓库存放物品的。

另一方面,以后也会升值。

在拆迁区遇到了用得上的老家具,只要不是特别大、他一个人不好搬运,其它大多数他都会拿到这边来。

这个桌子很简单,面上是一个圆形木桌面,可以随时卸下来。

其实拆迁区搬迁后,有很多桌面、桌椅没被人带走,特别是那些大户、有钱人的家里,旧东西大多数都扔掉了。

常顺搞收藏,宋芫跟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下,也懂了不少。

对于哪些有价值,她还是知道的,也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

“嗯!它们看上去年代还是比较早的,要是书页里面真夹着东西,应该会很有价值。”

宋芫笑了笑,然后拿起书翻看着,开始一本本的整理、进行分门别类起来。

倒完旧书,他返回了面包车,把之前购买杜师傅、朱老板、张老板的物品,挨着也都拿到了房子里。

之后,跟着宋芫一起,开始一本本的查看、整理起了那些旧书纸。

“阿顺!这本书的书页里面夹了好多钱啊!”

过了大概四五分钟,宋芫突然说道。

此时,他自己手里正拿着一打六十年代的建筑材料发票观看着。

发票是“沪市某某供应站”、“京城东路”、“某某电池厂”。

上面盖着很多不同单位的章子。

这样的发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以当做一个品种收藏。

“不过钱的面值不大,都是贰分、伍分的!”

宋芫紧接着又说了一句。

“你看看它们是长号还是短号!”

常顺并没有急着过去查看。

伍分、贰分的面值虽然小,但在那个邮票都是用分分钱的特殊年代,还是比较值钱的。

毕竟鸡蛋才三四分钱一个,火柴两分钱一盒。

买只鸡也就两块钱。

“都是长号,钱的品相也很新,你看一下!”

宋芫说完,把书递给了他。

这是一本《史记》,第三册,“中华书局”印制的,年份六十年代初。

书看上去保存的很好,似乎很多年没被人翻阅过了。

想到这批书大多数都是六七十年代,而短号钱币是八十年代后印制的,对于它们是长号的事,他很快就释然了。

“你看看还有没有《史记》方面的旧书,这样的书是成套的,有的话,说不定别的书里夹着的也有!”

看着时,常顺又对她说道。

“有!这书到现在,我看见了四本,就你手里的那本有,它们一共是十册,要是里面是一整套,说不定其它书的书页里面夹杂着的还真可能有!”

宋芫回道。

“那我们慢慢找,晚上时间充足!”

说着话,他开始把书页中的纸币一张张的拿了出来。

长号分分钱纸币,属于第二套Rmb,都是比较值钱的。

就拿伍分钱来说,品相好的,后世一张价格轻松过千。

贰分的,三四百元。

不过那些短号,八十年代以后印制的,因为数量巨大,并不值钱。

把所有的纸币都拿出来后,他数了一下,伍分的有12张,贰分的有20张,合起来刚好是一元钱。

常顺把它们重新夹回了书页里。

不过这次不是一张张的往书页放,而是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放伍分的,另外一部分放的贰分。

把书单独找了处位置放好,他继续整理起了桌面上的旧书。

接下来的时间,常顺跟宋芫二人忙到九点半左右,把所有旧书纸都整理好了。

就像他之前估计的那样,《史记》是完整的一套,后来在另外一本里面,又找到了夹在页面里的纸币。

纸币的面值,是壹角,有10张,里面没有特别版别。

这些反而没有那些贰分、伍分的钱币值钱。

除了钱币,他们整理出来的其它纸类物品,好些的有:

一张老毕业证、两本民国旧书、一张手表供应票、三张老奖状以及一些连环画。

老毕业证,是六十年代初期的,奖状的样式,中上方有旗帜、伟人图像。

边框处是吉祥纹饰,下方中间位置有麦穗,书本图案。

主体部分,隐约可见工业、农业现代化图案。

毕业证左下方贴有一个少年的黑白照片,看上面介绍的年龄,是14岁。

两本民国旧书:

一本是历书,另外一本是戏曲剧本。

历书是民国二十年,里面的书页绘制有孙先生画像。

戏曲剧本为《陈三两爬堂、还乡假打舟船》,剧本里面有一些插图。

手表供应票,是七十年代初期的。

票据的表面写着:“沪市全钢防震手表”、“某某门市部”、“凭票定点供应”、“本票不准买卖”等文字内容。

“不准买卖”其实并不会影响什么,可以交换,以物易物。

那个年代,不是说有钱了就能买到东西,买东西除了钱,还需要相应的票据。

三张老奖状,一张是六十年代初中学运动会奖状,另一张是带有伟人图像、特殊年代的“喜报”。

还有一张是只有伟人图像,没有记录任何文字内容的奖状。

以前的奖状,有一些是不记录内容的,在颁发奖状时,提前一段时间用毛笔填写。

连环画有**十本,大多也都是六七十年代。

五十年代的有三本:

一本《金鲤鱼》、一本《石门开》、一本《种植棉花机械化》。

有人喜欢收藏连环画,特别是真品,主要是想看里面的绘画风格。

早期的连环画,很多都是名家所画。

对于那些喜欢绘画的人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昨天售卖旧书纸的人,很大可能是家里的老辈去世了,然后把东西当做垃圾处理。

现实中,并不缺乏这样的人。

甚至有一些人,直接扔掉或者烧毁。

所谓“多年积累,毁于一旦!”就是这个情况。

在你眼里是块宝,在别人眼里很可能就是垃圾,哪怕它们确实都是宝,但因为有了眼光不好使。

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不识货,是个“睁眼瞎”,那也没办法。

并不是所有人慧眼识金。

整理好旧书纸,他们回到住的地方洗漱完就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