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顺能够肯定,吴师傅晚上带过来的这些物品,全部都是真品。
对于一个一线捡过瓷片的人来说、对于一个使用机器探测寻宝的人来说,上手一段时间,哪怕只是一个月,眼光都会变得很犀利。
这就像一个真正上过战场的老兵,跟新兵或者没去过一线的兵完全是不一样的。
看完那些东西,两人商量起了价格。
青花瓷罐,150元。
黑陶罐,20元。
高足杯,100元。
五个瓷碗,200元。
三个盘子,100元。
瓷香炉,300元。
砚台,50元。
铜煤油灯,100元。
温酒用的锡壶,50元。
21.8斤铜钱,算作了一个整数,按照22斤,每斤50元计算,一共1100元。
合计:2170元。
之前说的换车啥的,完全就是玩笑话而已。
可能是觉得黑陶罐卖便宜了,20元吴师傅不想卖,常顺就没有勉强。
那东西,出20,这个年代他都觉得高了。
对于一个不懂古玩的人来说,或许会认为陶器更值钱。
但现实并非那样。
瓷器的价格通常比陶制品高了不止一星半点。
付了钱,吴师傅没有急着捡铁,而是带着陶罐子,骑上他的三轮车回家了。
他应该是怕钱放在身上不安全。
其实在两人讨价还价的时候,高师傅跟余师傅等人也过来了,他们站在了面包车外,看着二人完成了交易。
等吴师傅离开后,高师傅把他带过来售卖的东西拿进了面包车里。
他带过来的东西,类型也差不多。
瓷器好点的有一个小花瓶以及一个小茶杯。
花瓶是观音瓶的样式,高度只有18公分左右,面上画的是侍女人物、花卉图案。
从青花发色看,有苏麻离青料,年份应该也是明朝时期的。
茶杯的高度只有6公分左右,顶口约5公分,底口约2.5公分,也是青花瓷,瓷很白很细。
这个茶杯很特别,表面写的是一些文字,比如说:
“饱则易倦”、“强步和身”………“精制”……
茶杯的底部有一个底款——成化年制。
虽然写着“成化年制”,但常顺觉得不一定是真正的“成化”时期制作的,因为清朝有很多瓷器的底款都写着明朝时期的底款。
是寄托款的可能性也有。
甚至有极少数在瓷器的底部,还写有“大明康熙年制”。
这个以前听小说,他了解过,后来还专门用手机搜索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确实有那样的情况。
金属类物品,有一个秤砣很好。
这个秤砣的材质是铁的,不过跟其它铁不一样,他的表面形成了自然的包浆,没有那种明显的铁锈。
而是黑漆漆的颜色。
这种颜色,业内称之为“黑漆古”。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一个铁疙瘩,就算形成了“黑漆古”的发色,它的价值也不一定大,重点是样式、造型。
秤砣的样式是狮子,狮子脖子处刻有一圈6只铃铛,底部形状也很奇特,看着像先秦时期的布币。
这个秤砣个头不小,有三四斤重,像这样造型的,他还是第一次看见。
跟吴师傅一样,高师傅也带了一些铜钱过来,同样是清朝时期的钱币。
他带的要少几斤,只有十六斤半左右。
据高师傅所说,这些铜钱跟吴师傅那些是一个地方出的,包括余师傅家里也捡到了一些。
他们捡到这些钱币的时间过去的并不久,大概只有半年。
看完东西,两人也谈论了价格。
青花观音瓶,200元。
茶杯,150元。
秤砣,100元。
16.5斤铜钱,825元。
其它杂七杂八的稍微差一些的东西,300元。
合计:1575元。
“常老板,我这里还有银元,就是不知道你晚上带过来的钱够不够?”
付了钱,高师傅笑着问他道。
“银元吗 带了多少?要是不超过100枚的话,我的钱应该够。”
常顺想了想,然后道。
“没那么多,只有32枚。”
“我看看!”
说罢,高师傅从他随身的衣服口袋里拿出一个装着物品的塑料袋递到了他的手里。
常顺打开又看了起来。
32块银元,都是袁大头。
其中有21块三年的,两块八年的,4块九年的,5块十年的。
银元的品相一般。
看过后,他拿出电子秤,挨着给每块银元称了重量。
“你打算咋卖?”
确定银元都没有问题,常顺问价道。
“我问过村子里面的一些人,有人说之前卖过,110元一块,你就按这个价付钱,咋样?”
高师傅应该多说了一点点。
出门铲地皮的,基本上都是100元一块收购,甚至有少部分人喊价的话,**十元一枚收。
别人要是实在不出售的话,他们再适当的加价。
“那就按你说的,110元一枚。”
商量好,他就又付了钱,32枚袁大头,3520元。
高老板拿了钱也回家了。
余师傅没带东西,他说让常顺有时间了去他家一趟,到他家里购买。
“芫芫,你在车里等我一会儿,到九点半的时候,我们一起回住的地方。”
拿出手机看了下时间,刚好八点半,常顺笑着对她说道。
反正已经在渣土场,他打算还是过去探测一会儿,碰碰运气。
“嗯!我要是不跟着你一起来,你现在是不是也要返回了。”
宋芫看了他一眼,微笑道。
“是啊!你不跟着来,我肯定是要回去放东西的,等放好物品,早不早、晚不晚,我就不会再过来了。”
说着话,他就打开了车门,去车后拿机器跟工具了。
常顺走到渣土车倒土的地方时,看见三舅已经没在下午挖哨子的那处土堆挖了。
打过招呼,他说那处土堆,挖了半个小时,又挖出一些哨子后,里面就挖不到了。
他现在跟车捡东西。
父亲依然在他挖哨子的那处渣土堆挖着,他那边可能是哨子更加集中的位置,所以还有一些。
把机器打开,调试好,常顺开始在土堆面上扫荡起来。
一个小时,对于拿机器探测寻宝的人来说,时间并不充分。
随便探测了一会儿,挖了几个坑就过去了。
运气一般,没探测到特别好的,就弄了一枚“咸丰重宝当十”。
其它的是5个小铜钱、两枚铜元以及一个子弹壳,都不值钱。
但不管怎样,只要用机器寻宝,多少就会有收获。
大概九点一刻的时候,父亲也没在他挖的那处土堆挖了。
他走到常顺的跟前,说那边也没货了。
常建忠没坐他的面包车,他自己单独开的车。
到了九点半,跟父亲说了一声,让他早点回家休息,他就开车带着宋芫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