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那个以经营木制品为主的古玩店时,常顺跟对方互换了名片。

从名片上,他知道了这家店铺的老板姓吴。

接下来的时间,三人又在其它店铺逛了一圈。

这些店铺有以经营瓷器为主的,也有以经营玉石制品或者铜器、杂件为主的,还有以经营书画、纸类物品为主的。

在逛到一家以售卖瓷器为主的店铺时,常顺看见有人花钱购买了一件民国时期的“景泰蓝”双耳赏瓶。

关于“景泰蓝”,他的记忆是相当高档的收藏品。

曾经刷小视频,看那些拍卖行的售价跟估价,官窑动不动都是几千万,甚至过亿的价格。

那时他并不知道还有民窑。

这个景泰蓝民国时期的民窑双耳瓶,价格并不贵,顾客只花了3000块钱。

瓶子的面上画满了花卉,蝙蝠、吉庆图案,看着相当的精美大气。

虽然不是官窑,但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在另外一家杂货店,他看见有一名顾客购买了一个冒顶。

冒顶铜鎏金,有3层。

形状像将军罐盖子上的钮。

中间一层是鎏金圆球,圆球下面是倒铁锅形,镂空雕刻着复杂的纹饰图案,上面是一颗红色的琉璃珠子。

整个冒顶的品相很好,看上去很精美,应该是清朝时期的。

还有一人买了一个单筒望远镜。

那个望远镜面上有一层牛皮套,可以拉升,拉开后竹节一样的形状,其中一节表面刻有英文字母。

看包浆并不是新仿的,能到民国时期,据店铺的老板所说,是航海用的。

期间除了欣赏、观看别人购买物品,常顺又遇到了两家店铺售卖的有老料绿松石制品。

价格不算贵,他把它们买了下来。

有5样,两串手串,一个佩饰,两个把件。

手串一串近似圆球形,一串是扁圆形管珠的样式。

佩饰是玉璧的形状,不过很小,直径约3公分,素面的,看着更像一个平安扣。

两个把件,一个是“狮子”,鸡蛋大小。

另外一个是原矿石,打了个孔,没有雕刻,比狮子形的把件要稍大一点,鸭蛋大小。

这些石头的材质,都是秦古料。

在逛到邮票、钱币区域,他并没有购买东西,只是学习、了解了一下这类藏品的价格。

目前的邮票行情是相当好的,主要是炒作这个的人多。

常顺记得重生前看别人在地摊上购买邮票,那时腰斩了,普通邮票都没人要,就算要,也是一本多少钱,打包购买,价格还便宜。

那时的行情,还不如现在。

看见一些邮票、民国时期或者一版、二版的纸币,方玲问他收藏的有没有。

常顺的说法是,自己是做生意的,就算偶尔有,弄到了,只要赚钱,达到自己想要的价格,就会售卖掉。

现在缺钱,等以后不缺钱了,他当然也会留一些自己喜欢的物件。

在逛这些店铺时,通过观察,他发现古玩城开店的人,他们摆放着的东西,比外面地摊上的明显要高档多了。

当然,东西档次提高了,价格肯定也相应的高了很多。

“常老板,今天过来逛,收获咋样?”

三人来到李老板的纸类藏品店,对方看见了他,跟他打着招呼道。

“一般般,不过今天人多,很热闹,长了不少见识,我看你这里人也挺多的,生意还可以吧。”

常顺笑着回应了一句。

此时店铺里也有四个人在选购物品。

“还行!这个女孩是上次那个丢了身份证的女孩吗?”

李老板看了看宋芫,笑着道。

“是啊!就是她。”

“挺好的!手都牵上了,看来你们现在的关系不一般。

以后结婚,跟老头子我知一声,我来讨杯喜酒喝!”

他的这话,让宋芫有些脸红。

“一定!”

常顺又笑着应了一句。

他刚说完,外面传来一个男人说话的声音:

“老李,给你看看我上午买的一件稀奇的东西!”

随后一个50多岁的男人走进了店里。

他的手里提着一个透明塑料袋,袋里装着一个同样透明的大玻璃罐,罐子里面是不久前才买到的“太岁”,还有一些水。

这人他之前见过,买了一斤二两左右,花了3500块钱。

看来买了东西后,他专门又买了容器。

“你猜猜这是啥?”

50多岁的男人一副你绝对猜不出来的表情。

随后把塑料袋打开,把玻璃罐拿出来放到了柜台上。

这人的话语声,瞬间“惊动”了店里的其他人,就连走廊里的人听见他的声音也围过来看起了热闹。

李老板走到跟前仔细看了看,然后说道:

“看着肉乎乎的,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间又想不起来,是啥,老唐?”

他这样问,被唤作老唐的男人看着他笑了笑,依然没说话,卖着关子,又看向了其他人,意思是让大家继续猜。

“这个不会就是你不久前说的在外面看见的太岁吧!”

宋芫在他耳边小声说道。

“是的,就是这!”

见老唐不说,店里的几个顾客也跟着思索着,不过一时间也都没想出来是啥。

甚至有人说是不是泡的啥药材,千年何首乌之类。

“你拿过来的这东西,不会就是外面有人说到过的太岁吧!我之前听别人说有人上午买到了太岁!”

走廊那边有一个年龄看上去40多岁的男人突然间说道。

“太岁吗?以前听说过,还真没看见过。”

那人说了后,有人跟着说道。

“老唐!是太岁?”

李老板很感兴趣,又问他道。

“不错!它就是太岁,原本有十多斤的,被大家分了,我有幸买了一块。”

老唐笑呵呵的说道。

“那你花了多少钱?”

对于李老板的问价,其他人齐刷刷侧耳倾听着。

“卖太岁的人要3000块钱一斤,我买了一斤二两,给了他3500。”

“你这个卖不卖?要是卖,我出5000块钱买下来!”

走廊里面有一个男人对老唐说道。

“不卖!就算是出1万我也不卖,我要自己养着。”

“那就1万五!”

那人往上加了价格,试着又说道。

“不是钱的问题,我也不缺钱,你找别人买吧。”

这样说,那人就没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