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IP讨论又热了?
除了《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成绩太好以外。
还有《上海堡垒》的失利以及九月份两部IP都各自出问题有关。
《罗小黑战记》本备受期待,同样是超高口碑的动画电影,成绩应该也能再来个十亿二十亿吧。
但这部电影的票房和漫画风格一样。
不温不火。
这其实才是正常现象。
业内顶多是有点失望。
不管是漫画迷还是观众都对这部电影和这个成绩满意。
上映一周拿下1.7亿。
怎么看也不算失败吧。
另一部IP则是真正搞砸了。
那就是《诛仙》。
小说《诛仙》作为一代人的记忆,书粉绝对不少!
在2007年的时候,《诛仙》游戏公测,第一次点燃了原着粉的热情!
从《诛仙》到《诛仙2》再到现在的《诛仙3》,这款端游已有14年历史,仍有大量玩家和讨论量,经常有情怀满满的老玩家回归。相比于市面上多数称得成功的网络游戏两三年的寿命,《诛仙》端游能保持14年的热度简直不可思议,是名副其实的常青树IP。
价值不可估量。
于是影视公司自然盯上了这块肥肉。
但影视公司和游戏公司理念不一样。
前者更容易“杀鸡取卵”。
反正就公映一两个月,捞一笔钱就跑!
于是有了中秋节当天公映的《诛仙》。
拿了1.4亿华币。
评分却从开分的6.7分直接跌落到5.7分。
目前还有继续往下跌的趋势。
已经被归类为烂片。
观众对电影非常不满意!
以原着党为主力持批评态度的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服装、道具、化妆、音乐、编剧对剧情改编、导演对影片的整体把控、演员的表演…….总之,对一部电影能涉及到的环节做了系统又详实的批评。
反正,骂了个狗血喷头。
程青松更是直接对电影中几位演员预定了明年的“金扫帚奖”。
【正在上映的某电影,男女主角明明只有流量,非要通过营销号来吹捧演技,真是太可笑。只有金扫帚奖来扫他们了!】
除此之外。
电影片方也有骚操作。
有网友发现,《诛仙》在某些城市的午夜场上映时,竟然每隔10分钟就会放映一次,而且都是在同一个厅。
而且这些场次还往往都是满座。
同时,从曝光的某电影院对于《诛仙》电影售价来看,也极为不正常,作为一部2D的普通电影的票价竟然直逼100元,简直可以堪称天价电影票了。
“幽灵场”、“票房注水”似乎再现江湖。
真不知道这两年电影局怎么干活的,似乎上次专项整治之后,这方面就放松了警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类似情况才屡禁不止。
即便《诛仙》片方注了水给票房。
第二天、第三天票房接连腰斩也说明了观众对此次IP改编很不买账。
只有肖土豆的粉丝在吹彩虹屁。
【肖土豆的表现拯救了这部灾难一般的电影,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如坐针毡、大翻白眼,但每到肖土豆出现,我又真心佩服他粗布烂衫和素淡妆容也遮盖不了的好看和灵气。】
说再多违心话也掩盖不了电影的失败。
可以说,市面上绝大多数IP改编都非常失败!
能像青奕公司这般用心经营IP的影视公司少之又少。
更多的则是从电影、股市各处圈钱。
观众有多难受,片方一点都不在乎。
陈曦再次代表青奕公司,承诺会珍重每一个被公司开发的IP。
“这些IP都已经积累了很多粉丝,他们既是最初支持电影的人,也是IP失败后骂片方骂的最狠一批人。
青奕公司的态度一直很明确。
开发IP要尊重原着,特别是要保持故事内核。
就像《流浪地球》一样,哪怕情节做了不少改动,观众和粉丝都是买账的。”
这场庆功宴也向业内传递出一个讯息。
青奕公司其实也开始慢慢转向对IP的开发,没有粉丝基础的原创作品,风险明显更高,青奕公司没有傻到非要所有电影搞原创。
但青奕公司开发IP的方式与其他公司不同。
流量明星会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他们的粉丝数据很好看,可业务水平基本不达标,粉丝转化为票房能力也一般。
他们的唯一作用就剩下“主动挨骂”。
《诛仙》是整个创作团队不用心的敷衍产物。
要骂应该所有成员都挨骂。
因为有了流量明星,那这些伤害就全部砸向他们。
黑锅很大,他们哪怕扛不住,也只能归他们。
类似滕华涛和江南那种出来道歉的情况,以后不会再有了。
也就在李元青等待《我和我的祖国》超前点映到来之时。
业内一位重量级前辈突然离世!
华国第四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之一,原华国文联副主席、华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老先生在魔都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老先生最有名的电影是《城南旧事》。
1982年上映时还引发过一波观影热潮。
这部电影的部分片段,后来还因为“鬼畜”又火了一把。
后来的吴贻弓老先生,自己拍电影少了,反而帮助别人。动画电影《宝莲灯》、电视剧《走出凯旋门》、音乐剧《日出》等都有他的参与。
他还创立了魔都国际电影节。
老先生在2001年担任电影《第十三个名字》的编剧和导演后便几乎退出电影界。
李元青和他的交集是当年为他颁发过魔都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刘奕菲今年担任魔都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时也和任重轮等人一起看望过老先生。
老先生曾评价两口子,虽然年轻却为华国电影撑起一片天。
因此,两口子对老先生的离世都表示了哀悼。
魔都市文广局原艺术总监吴孝明用“工匠精神”形容吴贻弓对电影的热爱。
“吴贻弓导演是上海电影的一座丰碑,几十年来,他就做了一件事——电影,而且把这件事做得那么好,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是我们当下要弘扬和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