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穿越大秦三岁半 >  第322章 制盐

嬴政没想到子婴还有做亏本买卖的一天。

糖那么贵,用来换鸭毛?

鸭毛换糖的事,其实是子婴从鸡毛换糖联想到的。

相传义乌的崛起就是从这个小故事开始。

大明当时的制糖业比较成熟,连普通小贩也能买到糖。

于是,农民在农忙之余,想要赚点小钱,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去买些糖饼和针头巴脑的,挑上担,摇起拨浪鼓。

开始走街串巷的吆喝鸡毛换糖。

鸡毛这种东西,除了用来肥田,也就能做成鸡毛掸子和毽子之类的。

一只鸡的毛又不够做一个鸡毛掸子,普通人又不可能没事就杀几只鸡。

最后,这些鸡毛只能用来肥田。

当有一个人拿比较珍贵的糖饼来换你没什么用处的鸡毛的时候,

基本没什么人是不愿意的。

当小货郎收到足够多的鸡毛,就可以卖给专门**毛掸子的铺子,或者收集鸡毛堆肥的衙署。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商业链。

而交易的过程中,看似货郎赔本赚吆喝。

其实是偷偷换了概念。

毕竟,大家都知道糖珍贵,不可能等价交换。

往往是一小块糖饼换一大包鸡毛,或者再搭上点其他鸡毛蒜皮,看上去没什么用的物品才行。

而货郎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通过吆喝鸡毛换糖这类吸引眼球的口号,

吸引人来围观他的移动杂货担子,顺便再买些缝衣针,粗麻线之类的日常物品,也变得理所当然啦。

这时候,收不收鸡毛反而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一个小货郎通过这种方式赚到钱后,自然就有其他人学着做。

慢慢的,货郎经济就火了起来。

子婴看嬴政一脸不相信的看着他,就把鸡毛换成鸭毛给嬴政讲了一遍。

“您看,大家都知道,鸭毛不值钱。”

“他们自己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如果让他们知道,把鸭毛收集起来。”

“稍微用草木灰清洗干净,晾晒干,就能用来换糖,有没有人来换呢?”

子婴边拿出小本本,开始画货郎担子的模样,边说道,

“那你准备用江米和麦子做饴糖来卖?”

就他知道的,最便宜的,黔首们能买得起的糖,就算这种饴糖了。

毕竟,口号喊得响,糖和鸭毛之间的价值也不能相差太多。

相差太多,需要收集鸭毛的时间过长,很多人就没那耐心了。

子婴边唰唰画,边回嬴政道,

“饴糖也可以,之后用甜菜熬制的糖也可以,或者其他好吃的食物也都可以。”

“糖只是一个代表罢了。”

“一种高价换低价的代表。”

“重点是让大家都觉得自己赚了。”

“如果没有糖,我们还可以用卤味,或者果脯嘛。”

“甚至针头线脑,笔墨纸砚的,都可以。”

“主打一个你想要的我都有,用小小鸭毛,鸡毛或者鸭内金,鸡内金,都可以换。”

“您想,如果用一个卤制好的鸭翅或者鸭腿,或者再搭上一勺卤汁,来换用不上的鸭毛。”

“有没有人愿意换呢?”

子婴笑眯眯的问道。

用无用的鸭毛换好吃的鸭肉,傻子才不换。

嬴政:……

那必定大有人愿意的。

先不说鸭翅鸭腿,光是那些卤汁。

留下来做菜,就能省去一顿饭的盐。

这样一来,就算子婴想在上林苑养上百万只鸭子,都不用愁着卖了。

不过,盐的消耗不是会大大增加?

想到这,嬴政又皱起了眉头。

大秦这会的盐都是官府经营的,虽然能遏制住盐价疯涨。

但是,如果市面上盐出现大量短缺的情况,自然有些铤而走险的人,有胆子以身犯禁。

而且,子婴说的腌制咸鸭蛋和皮蛋,只怕也是需要大量用到盐的。

咸阳,关中和北方四郡的盐主要产自解池,用晾晒的法子得来。

东方诸郡,靠海的用海水晒制,有盐湖的用湖水晒制。

获取途径倒是不缺,

但是,现在马上就要进入雨季。

盐产量只怕要下降不少。

如果光靠烧煮的方式得盐,那耗费的柴火又不得了了。

嬴政:……

如今,倒是可以用蜂窝煤代替柴火。

蜂窝煤耐烧,应该比柴火的效率能高上不少。

只是,这样看来,光云阳一处石炭矿藏,怕是远远不够消耗的。

毕竟,秦岭工业区才是煤的消耗大户。

想到这,嬴政悄咪咪的开始打量子婴。

这小子之前说,他的系统有个地图功能。

所过之处,方圆五十里内都纤毫毕现?

如今都升了一级,不知道这探查的范围有没有变大?

也不知道,能不能探查到咸阳附近,还有没有其他石炭矿藏?

又或者,带着这小子到周围的郡县都逛上一圈?

等子婴画完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货郎担子结构图。

抬头一看,就对上了嬴政一脸沉思的表情。

子婴:……

他大父这是想到了什么。

表情这么复杂。

莫非他的鸭毛换糖计划还有什么重大缺陷?

“大父,您想到了什么?”

子婴凑近嬴政,好奇的问道。

嬴政:……

在想盐和煤不够用,怎么办。

于是,嬴政就给子婴讲了他货郎计划的第一步,可能就要因为盐不够而无法达到他想要的规模。

子婴想得这么完备,定然不可能只准备发展一两个货郎。

那得来的那点鸭毛,也顶不上什么用处。

这小家伙,连这货郎担子都亲自设计出来了。

怕是准备在整个大秦都推广起来。

这样收集起来的鸭毛,才有可能满足他一口气要在上林苑养五十万只鸭子的量了。

而且,从阿婴刚刚诧异了一下的小表情,就能知道。

只怕,他一开始想的,这鸭绒暖服并不是准备供给给军队。

而是想着,黔首们有没有可能买到。

这样一来,对鸭子的数量需求就更高了。

“如果因为要制作这种鸭绒暖服,而影响到盐的价格,朕情愿暂时不这么着急生产了。”

毕竟,这么多年,没有这暖服,冬天也照样过来了。

但是,如果吃不上盐,用不了多久,人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那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