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友良把米罗和米克带回去审问,最终得到了有价值的信息。
其他地方民族情况各不同,都受到了海外一些国家蛊惑。
其中就有松昌国,我是看上大汉这片领土。
江易收到常友良发的电报,对海外一些国家行为感到生气。
他们以为大汉水军不能到达那些国家,就派人到大汉境内肆意搞分裂。
“友良发来电报,把东南地区的情况说了。一些民族情况有不同,他会花点时间解决这些问题。”
江易把电报给刘峥看了一下,心中有了决定,对南海的松昌国宣战。
这不是松昌国第一次搞事了,这些年江易忍了。
“松昌国所作所为着实可恨,我决定发兵攻打松昌国,直到把全国拿下。”
以为远在海外,就拿他们没办法,那些国家的人想法大错特错。
不给他们教训,难消江易心头之恨。
还会以为大汉高层怂了,表面态度强硬,却不敢动武力。
“臣赞同陛下出兵攻打松昌国,但要做好充足准备。”
这次刘峥不反对,如今征服了陆地周边国家,海外一些国家有点嚣张。
“还以为你会劝我不要轻易对他国开战。”
“这次与以往不同,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让水军出征,那是明年的事。在此之前,把所用的物资准备好。
调集所有民用大船,帮水军运送物资。
明年要打一场大仗,让大汉扬名海外。
这次江毅决心灭了松昌国,再派人到当地管理。
既然那些人不安分,江易就帮他们安分下来。
落地周围国家巴不得大汉年年打仗,如此一来,就不断地消耗青壮年。
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久而久之,国力会下降。
“为了减少我军将士伤亡,给他们配备最先进的火器,要跟敌军打持久战。”
要派一些能征善战的武将,加上战斗力强悍的汉军。
“我们要了解海上的天气情况,选择风平浪静的日子出征,还要让将士适应水上日常。”
让将士们路战还是可以的长时间在海上航行,会让他们晕船,或者其他不适。
“你有什么建议尽管说,如果可行,我就采纳。”
“臣认为不一定是明年出征,先派人到南海了解气候。再把该用的物资准备好,让将士们训练好,这样才能顺利出征。”
如果匆忙出征,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对大汉来说损失可就大了。
江易很认同地点了点头,也怪自己一时气急,忽略了这一点。
又想到了当年元朝多次出兵攻打倭国,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江易不想让汉军将士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听大成建议还是好的。
征服其他国家,要做好全面准备,更希望将士凯旋。
“所以,臣不建议明年出征。但要做准备,至少后年选择最佳航线,顺利到达松昌国。”
刘峥虽然是专业军事家,关于军事的道理多少懂一点。
“就依你所言,我一定要灭了松昌国。给海外那些国家一个震慑,大汉是友好的,但不是好欺负的。”
江易在考虑要派多少兵力过去,派的少了不够用。派的太多,国内短期兵力不足。
“如今大汉总兵力八十万,若派四十万出征。你觉得如何?”
他想听刘峥对此事的看法,派四十万出征是最理想的。
“臣不擅长军事,不如召见几位老将,听听他们的想法。”
刘峥不敢妄断,还是把李望、唐阙、苏牧三位老将叫过来。
他们如今在长安,也方便叫他们过来咨询一下军事。
“中林,你带人去把苏牧、李望、唐阙带来。”
“遵旨。”黄中林在宫殿外恭敬道。
随后,带着一些人去把三人带来,看来江易又要忙到很晚。
一个时辰后,三位老将被带来了,并向江易行礼。
最近他们赋闲在家,随时听江易的召唤。
“辛苦你们来一趟,我打算对孙昌国用兵,想派兵十万,你们觉得如何?”
“臣认为不妥,四十万太多了,一二十万足矣。”
苏牧认为出兵四十万,要花费很长时间从各地调集军队。
四十万军队每天物资消耗是巨大的,若是对他国作战时间长久,后勤补给比较困难。
最理想的是二十万,如果拥有大量先进火器,派十万也是不错的。
“如果火气准备充足,曾认为十万大军足够了,前提是不长期占领他国。”
李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征伐他国,又不长期占领。
还要考虑到收益,将士们的日常健康也要照顾到。
“若派四十万大军前往,说句不吉利的话。若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重大伤亡,对大汉来说是极大的损失,臣倒不是反对出征。”
唐阙当然希望将士们出征立军功,但不能付出不必要的牺牲。
“三位所言极是,具体派多少兵力?还得商议一下,我打算灭了松昌国,对这个国家长期控制。”
“既然陛下决定派兵出征他国,至少二十万大军。在出征之前,要向被征之国下宣战书。”苏牧提醒江易。
当年大汉对一些国家出兵,就派使者送去了宣战书。
对他国不宣而战,此举有损武德。
只是告知被打的国家,因何被打,但不会说明派兵数量和时间。
这是各国之间交战的惯例,如果不宣而战,会被其他国家瞧不起。
认为这是鼠辈行为,以后不会被他国信任。
“等后年,我派人把宣战书送到孙昌国。”
派去的使者,可能会承受更大的危险。
只要给那些使者足够优厚的待遇,他们也愿意冒险前往。
“臣建议攻打松昌国,不要轻易屠戮无辜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他们不反抗,让他们安居乐业。”
对他们而言没有国家观念,只要不损害他们的利益。
国家灭亡了,跟自己也没有多大关系。
“大汉是正义之师,当然不会肆意屠戮无辜之人。”
江易当然很清楚,将士们出征,一再叮嘱他们,不要肆意屠杀当地百姓。
就算攻城受很大阻碍,一旦攻破了城池,先安抚城内百姓。
让他们知道汉军是仁义的,让他们广泛传播。
以后征伐其他地方,当地人抵抗不会太激烈。
尤其是攻打东梁国,当地百姓没有怎么抵抗,反而希望大汉能控制当地。
出征辽国的时候也是如此,让大汉给人们留下好印象。
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的,就是有些国家一再挑衅。
给他们一些教训,真以为大汉好欺负。
前几年就想征服松昌国,被刘峥他们劝阻。
担心出师不利,给大汉造成巨大损失,让天下人感到不满。
“我本不想平凡派兵征战,只是有些国家太猖狂。大汉没有做错,他们却不能容忍大汉。”
江易易也希望与各国合作共利,真不知道那些国家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