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阁老对视一眼,谁也没敢立刻答话。
因为这封信的字面内容并不触法。
甚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极讲规矩。
看似不过是一场地方赈务中的试策之举,晋王愿以王爵之名为担保,愿身先士卒承担结果,听起来恭谨而感人。
但其中的政治意味,却太过凛冽。
名为试策,实则已近制度边界。
务必要慎之又慎。
想到这里,杜玄龄缓缓放下信。
深吸一口气,这才抱拳缓声道:“陛下,老臣以为,此策……或有小利,其势却伤大体。”
赢世民不语,目光静静落在杜玄龄身上。
杜玄龄硬着头皮,继续道:“赈灾之责,本归户部与地方督抚。晋王身为宗亲,在其地设宴劝捐,原亦合情。但……其所引者,乃士绅当援、道义当责,其所施者,乃以名为箍、以耻为索。”
“今用此策得米,明日用何策得田?今日请富户赴宴,明日是否便能请儒生讲义、请书生**?”
“如此一路铺开,恐士绅不但不感德政,反疑朝廷有意于钳制其身、削其权望。”
听杜玄龄这么说,张子房也点了点头。
缓缓道:“晋地乃商贾通地,士绅聚地,设此先例,恐传京南之后,各郡皆效其法。势一成,难收回。”
武朝自立朝以来,打的便是天人共治、以德服人的旗号,而非以刑立纲、以军定国。
虽然其本质仍是皇权独尊,但在实际的制度架构中,却始终保留了大量儒统残绪。
尤其是对于地方治理的依赖,根本上,仍仰赖士绅阶层维持社会秩序。
这不是武朝独有的问题。
前朝大秦覆灭,其直接诱因,虽是宫廷内乱与边防失控。
但根本原因,却是其后期对地方豪强的打压过急,使得天下士绅集体寒心。
最终导致地方溃散、赋税断流,边军无饷、民不聊生。
而赢家,正是当初在这片断层中,突围而出的地方豪强。
然而,正因深知地方豪强之弊,赢家在定鼎武朝之初,便开始有意识地削弱士绅影响力。
这一削,便削了二十年。
从科举制度的更替,到对乡约礼制的再编。
从氏族志的修订,到印刷术的大力推广,再到颐和园钓鱼执法……
如此种种,其实都是在一步步剥离士绅的影响力。
而士绅亦非等闲之辈。
几次“官不下乡”、“赋不入户”的暗中抗命,皆有其影子。
而民间反税之乱、学宫纠察之议,更常有大族在背后推波助澜。
朝廷虽强,终未能将地方尽收于掌心。
而士绅虽惧,却也未曾真心归顺。
彼此之间,早已如火药与火星,彼此提防、相互生厌,勉强维系着那层薄如蝉翼的表面平静。
这就是眼下朝廷与士绅阶层的真实关系。
不是纯粹的敌对,也非绝对的依赖,而是一种如同火药桶般的危险平衡。
而如今,赢高治欲以王爵为担,借赈灾之名,逼富户就范,看似不过是一场风雅的劝募之宴,实则却是以舆论为刃、以道义为鞭,对士绅集团的一次试探性绞杀。
虽未动刑法,但却借道义之名,让人难以拒绝。
士绅若顺从,便意味着默认王权可以直接索取。
若反抗,便是凉薄失德,名声扫地。
这种绑架式的道德结构,一旦行之有效,势必为后续仿效打开口子。
今日潞川立“赈灾录”,明日洛阳或立“让田榜”,后日江南也可兴“善恶图”。
一旦逼捐变成劝捐的惯例,道义之名沦为权术之实,则天下士绅人人自危,地方秩序亦将剧烈动荡。
他们可能不会当即反叛,但一定会退缩。
会削弱对朝廷的配合。
会以更隐秘的方式对抗统治。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氏族之患,古来有之,却无从断绝。此事,着实让朕很是为难啊。”
良久后,赢世民幽幽叹道。
说的理直气壮,说的正气凛然,听得三阁老齐齐抽了一下嘴角。
你丫还忧上氏族了,你们老赢家不就是氏族上来的吗?
当了几年皇帝,连屁股搁哪儿都忘了?
不过这话,三阁老可以想,却不能说。
只能齐齐拱手,说陛下你说的实在是太对了,太好了,太特么正确了。
但问题现在又来了。
搞还是不搞?
要是搞得话,结果都摆在明面上了。
要是不搞,结果也在明面上。
晋阳大灾,流言四起,本就是朝中忧思之一。
尤其是晋地这场雪灾爆发之初,便已有天谴之说悄然传布于市井之间。
有人言之凿凿,说此灾非天灾,而是“国之不正,君位不稳”的象征。
说天有异象,地无丰年,此皆人主德不配位之兆。
初听之下,不过是坊间流言,甚至带着几分无稽笑料。
可流言这东西,愈是荒诞,愈能深入人心。
而在饥寒交迫的百姓口中,所有的因果都变得简单粗暴。
“吃不上饭,是因为朝廷无能。”
“官不下乡,是因为圣人昏庸。”
“赈不济民,是因为皇位得之不正。”
玄武门之变虽已过十余载,可当年的那一刀,至今仍是天下士族与名儒眼中的污点。
一旦民间再起讹言,就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借机推波助澜,最终激发为“**”。
赢世民当然知道,这背后不是百姓自己能编出的话。
十有**,是有读书人,是有士林中人,是有某些家族在推动。
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一旦民间的天灾叙事,和士林的政治批评叙事相互融合,就会形成一种非常隐秘、但极具传播力的正统性怀疑。
“为什么我们会饿死?”
“因为圣人不正。”
“为什么朝廷不能救我们?”
“因为王朝失德。”
这种叙事,一旦形成,别说赢高治赈不赈灾,哪怕把赢世民亲自拉下去亲赈,也未必扭得转舆情。
更要命的是,百姓饥寒则逃,百姓逃则地荒,地荒则赋税不足,赋税不足则军供断裂,军供断裂则边防动荡……
这是连环的因果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