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厂院新风 >  第468章 ○奉天养老院之3

张桂兰大娘盯着角落一个低头记工分的姑娘,突然笑了:“老周总说我当年扎俩小辫,像‘车间里的小燕子’。”

老陈大爷看着画面里的齿轮箱,突然站起来,比划着拆卸的动作,嘴里发出“咔嗒”的声响。赵大爷一拍大腿:“对!当年他就是这么修齿轮的,闭着眼都能摸到螺丝!”

光影流转,白布上的人渐渐老去,画面切换到养老院的日常:郑德山推着王满堂散步,张桂兰大娘踩着缝纫机,李建国大爷在厨房颠勺……老人们看着自己的身影,突然沉默了,随即又笑起来,眼角的泪混着光,亮晶晶的。

叶东虓关掉幻灯机时,月光正好从窗缝钻进来,照在记忆角的老物件上。“这机器哪是放照片,”郑德山摸着幻灯机的铁皮外壳,“是把咱们的日子,又过了一遍。”

第二十五章 缝纫机上的“传家宝”

张桂兰大娘的孙女要出嫁,特意来养老院求奶奶做床喜被。“当年我妈嫁过来,盖的就是您做的被罩,”姑娘摸着缝纫机说,“我妈说,这上面的针脚里,藏着福气。”

大娘找出压箱底的红绸布,上面绣着鸳鸯,是老周当年托人买的。“这布存了三十年,”她踩着踏板,“老周说‘等孙女出嫁,就用它做喜被’,他倒是说话算话,在天上看着呢。”

郑德山和赵大爷来帮忙扯线,李建国大爷则在旁边讲“老规矩”:“喜被要缝九行线,代表长长久久;被角要塞棉花,得是新摘的,软和。”老陈大爷也凑过来,笨拙地帮忙穿针,线穿歪了,逗得大家直笑。

缝到最后一行时,大娘突然停下来,从缝纫机抽屉里摸出个银顶针,戴在手上。“这是老周的妈给我的,”她说,“当年她对我说‘女人的手,要握着针线,也要握着日子’。”

喜被做好那天,红绸布在阳光下泛着光,鸳鸯像活过来似的。姑娘抱着被罩,突然给大娘磕了个头:“奶奶,这被罩是传家宝,我要留给我闺女。”大娘摸着孙女的头,缝纫机“咔嗒”响了一声,像老周在旁边应和。

第二十六章 槐树下的“忘年交”

社区组织小学生来养老院“认亲”,七岁的男孩小宇被分到陪郑德山。小宇不爱说话,总背着个画板,一坐就是半天。郑德山也不催,就坐在旁边摆棋盘,自己跟自己下。

有天,小宇突然在画板上画了棵老槐树,树下有个老人在打盹,棋盘摆在旁边,棋子撒了一地。“这是爷爷您,”小宇指着画,“您昨天打盹时,棋子被风吹跑了。”郑德山哈哈大笑:“你这小子,比王满堂还会看棋。”

从此,小宇每天都来,郑德山教他认棋子,他教郑德山画素描。“马走‘日’,象走‘田’,”郑德山捏着棋子,“就像画画,得有规矩。”小宇则拿着炭笔,在纸上勾勒老人的皱纹:“爷爷,您的皱纹里,藏着好多故事吧?”

张桂兰大娘给小宇做了个布书包,上面绣着只小老虎;李建国大爷总留着糖给他,说是“车间里的规矩,对小孩要大方”;赵大爷则把自己的放大镜送给小宇:“看画时用,别伤着眼睛。”

小宇的画越画越好,最后画了幅《养老院的春天》,老槐树下,老人们围着棋盘笑,王满堂的轮椅空着,上面摆着盆君子兰。郑德山把画贴在记忆角,说:“这画比照片还真,把咱们的心都画出来了。”

第二十七章 病床上的“机床梦”

赵大爷突发脑梗,住院后总说胡话,一会儿喊“机床漏油了”,一会儿叫“老叶,拿扳手来”。叶东虓把记忆角的齿轮模型带去医院,放在老人枕边。

“赵厂长,C620车床修好了,”叶东虓摸着模型,“您听听,转得多顺。”他用手机播放机床声,老人的眉头渐渐舒展,手指在模型上轻轻划着,像在检查螺丝。

郑德山每天都去医院,给老人讲养老院的事:“老陈大爷会拼齿轮了,李建国大爷炸的麻叶糊了三次,张桂兰大娘的缝纫机又收了个徒弟……”说到王满堂时,他顿了顿,“老伙计在槐树下等着您,说要跟您下盘棋。”

赵大爷清醒时,拉着叶东虓的手说:“当年……我总批评老叶,说他修机床太较真……其实我是佩服他……你爸是个好人……”叶东虓眼眶红了,原来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敬意,从未褪色。

出院那天,赵大爷第一件事就是去记忆角,摸着齿轮模型说:“还是家里好,机器都带着热乎气。”郑德山推着他去槐树下,棋盘早就摆好了,旁边放着王满堂的小马扎。“老伙计,我回来了,”赵大爷笑着说,“这盘棋,我让你一车一炮。”

第二十八章 食堂里的“新菜谱”

李建国大爷的血糖高了,医生不让吃甜的。他闷闷不乐了好几天,说:“这日子没了甜,还有啥意思?”江曼翻遍了老菜谱,发现当年有道“无糖山楂糕”,用的是山里红熬的,酸中带甜。

张桂兰大娘带着老太太们去山里摘山楂,郑德山和赵大爷负责清洗,老陈大爷则坐在旁边,用石头把山楂砸烂——他的手不利索,却砸得格外认真。“当年厂里给糖尿病职工做这个,”李建国大爷在旁边指挥,“火不能大,得慢慢熬,熬出果胶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山楂糕做好那天,红得像玛瑙,摆在食堂的桌子上。李建国大爷尝了一口,酸得眯起眼,随即又笑了:“就是这味儿!当年老叶总抢我的吃,说‘酸能解乏’。”

叶东虓给山楂糕拍了照,贴在“新菜谱”上,旁边写着:“日子就像这糕,酸中带甜,才够味。”老陈大爷拿起一块,慢慢嚼着,突然说:“老叶……抢……”大家愣了愣,随即大笑,原来他什么都记得。

第二十九章 葡萄架下的“丰收宴”

当年埋的葡萄种子,真的爬满了架子,结了一串串紫葡萄,像挂着的玛瑙。郑德山踩着梯子摘葡萄,赵大爷在下面接,张桂兰大娘用篮子装着,李建国大爷则忙着洗葡萄,准备酿酒。

“老伙计,你看这葡萄,”郑德山对着王满堂的小马扎说,“比你当年说的还大,够咱们酿三坛酒。”老陈大爷摸着葡萄藤,突然说:“搭架……结实……”大家想起他当年搭丝瓜架的事,眼眶都热了。

酿酒那天,老人们围在葡萄架下,郑德山往坛子里放葡萄,赵大爷撒冰糖,李建国大爷封坛时,特意滴了三滴酒引子:“这是规矩,少一滴都不甜。”张桂兰大娘用红布给坛子系了个蝴蝶结:“像给老伙计们戴了朵花。”

小宇带着同学来帮忙,孩子们举着葡萄当喇叭,喊着“丰收啦”。郑德山给每个孩子一串葡萄,说:“吃吧,这是王爷爷和赵爷爷种的,甜着呢。”

夕阳西下,葡萄架的影子在地上画着画,坛子里的葡萄在发酵,发出细微的“咕嘟”声,像时光在慢慢酝酿着什么。叶东虓知道,等明年开坛时,酒里一定藏着老槐树的香,老伙计的笑,还有这一年年说不完的故事。

第三十章 记忆角的“新主人”

老陈大爷的儿子接他回家住了,临走前,老人抱着记忆角的齿轮模型不肯放。“他总说这是‘老伙计’,”儿子红着眼说,“在这儿住了两年,他记不得我,却记得每天要给齿轮上油。”

叶东虓把模型包好,塞到老人手里:“带着吧,想我们了,就摸摸它,像我们在您身边。”郑德山往老人包里塞了袋葡萄干:“这是院里的葡萄晒的,甜。”张桂兰大娘则缝了个小布袋,装着槐树叶:“想家了就闻闻,像在养老院的院子里。”

老人走时,突然对着养老院的方向鞠了一躬,含糊地说:“谢……谢……”车开远了,大家还站在门口,看着车影消失在路尽头。“他还会回来的,”郑德山说,“他的齿轮模型还在这儿留着位置呢。”

没过多久,记忆角来了位新老人,也是机床厂的,说听老陈大爷的儿子讲了这儿的事,特意找来的。“我就想找个地方,能听人说说话,说说当年的机床,”老人摸着齿轮模型,“这儿的味儿,跟厂里一样。”

叶东虓在故事本里写下:“记忆角的主人会变,但故事永远在生长,像葡萄藤,缠缠绕绕,把每个路过的人,都变成家人。”

第三十一章 冬夜里的“守岁灯”

除夕夜,养老院的灯亮到天明。老人们围在食堂里,吃着饺子,看着春晚,郑德山给王满堂的照片前摆了副碗筷,赵大爷则给空着的座位倒了杯酒。

“当年在厂里守岁,车间的灯也这么亮,”李建国大爷说,“老叶总带着我们在机床旁贴春联,说‘机器也得过年’。”张桂兰大娘给每个人发了红包,里面是块糖:“老规矩,新年要甜甜蜜蜜。”

午夜十二点,外面放起了烟花,老人们趴在窗户上看,像孩子一样欢呼。郑德山突然说:“咱们也点灯吧,像当年守岁那样。”大家找来红蜡烛,摆在记忆角,烛光映着老照片,映着老物件,温暖得像个小太阳。

“这灯啊,是守岁灯,”赵大爷摸着烛台,“守着咱们的日子,也守着天上的老伙计。”叶东虓给蜡烛添了点蜡油,说:“明年,咱们再多找些老伙计,一起守岁。”

烟花在夜空绽放,养老院的烛光在窗后闪烁,像黑夜里的星星。老人们的笑声混着鞭炮声,在冬夜里漫开,让每个听到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人在认真地过年,认真地爱着日子里的甜。

第三十二章 老槐树上的“年轮信”

开春时,叶东虓在老槐树上挂了个木盒子,上面写着“年轮信”。“谁有想说的话,就写下来放进去,”他对老人们说,“等明年这个时候,咱们再打开,看看日子过得怎么样。”

郑德山写的是:“老伙计们,希望明年葡萄架更旺,赵大爷的棋艺能进步点。”张桂兰大娘写:“愿缝纫机还转得动,能给更多孩子做布偶。”李建国大爷写:“争取学会做无糖点心,让赵大爷也能吃口甜。”

赵大爷写得最慢,笔在纸上顿了顿,写下:“想老叶了,当年没跟他说过,他修的机床,是全厂最好的。”写完,他把纸条折成小方块,放进盒子里,像藏了个珍贵的秘密。

叶东虓把盒子锁好,挂在最高的枝桠上,说:“让老槐树替咱们保管,它的年轮会记得。”小宇画了张画,贴在盒子上:一棵大树,树下围着好多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

春风吹过,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在说“我记住了”。养老院的日子,就像这封信,藏着期待,藏着温暖,等着明年春天,再开出新的花。

第三十三章 齿轮转起来的春天

老陈大爷的儿子带着他回来了。老人进门就直奔记忆角,一把抱住齿轮模型,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原来他在家总哭闹,指着窗外说“齿轮不动了”,儿子没办法,只好送他回来。

“老伙计,我给你上了油,”郑德山摸着模型的齿轮,“你看,转得多顺。”老陈大爷的手指跟着齿轮转,突然咯咯笑起来,像个找到心爱玩具的孩子。

叶东虓找人给齿轮模型装了个小马达,通电后,齿轮就能慢慢转。老陈大爷整天守着它,眼睛一眨不眨,吃饭都要端到旁边。“他这是把齿轮当老伙计了,”张桂兰大娘说,“就像当年在车间,机器转着,心里才踏实。”

有天,齿轮突然卡住了,老陈大爷急得直拍桌子。赵大爷戴上老花镜,用小镊子夹出里面的线头:“当年修机床也这样,再小的碴子都能卡壳。”齿轮重新转起来时,老陈大爷的手在模型上轻轻拍着,像在鼓掌。

春天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转动的齿轮上,泛着细碎的光。老陈大爷的影子和齿轮的影子叠在一起,慢慢转,像时光在轻轻碾过,却碾不碎那些藏在齿轮里的念想。

第三十四章 缝纫机的“新徒弟”

社区的下岗女工王姐来养老院做义工,看到张桂兰大娘的缝纫机,眼睛一亮:“我妈以前也有台这样的,可惜我没学会。”大娘拉着她的手说:“我教你,这机子认人,你对它好,它就听你的。”

王姐学得慢,针扎歪了,线绕乱了,急得直冒汗。“当年我学的时候,扎破了七根手指头,”大娘给她贴创可贴,“老周总说‘慢工出细活,针线活急不得’。”

郑德山和赵大爷在旁边看热闹,郑德山说:“王姐,你这针脚比王满堂当年的棋路还歪。”赵大爷敲他一下:“人家姑娘肯学就不错,想当年你学刨木头,刨得比狗啃的还难看。”

王姐渐渐上手了,给老人们缝补衣服,做布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以前在服装厂上班,总觉得机器冷冰冰的,”她说,“现在才知道,针线能缝补衣服,也能缝补心里的窟窿。”

张桂兰大娘把那只银顶针送给王姐:“老周的妈说,这顶针能传给真心喜欢针线的人。”王姐戴着顶针踩踏板,缝纫机“咔嗒”响,像在唱一首新旧交织的歌。

第三十五章 槐树下的“故事会”

天气暖了,老人们总在槐树下晒太阳,郑德山提议开个“故事会”,每人轮流讲当年的事。“我先讲,”他清了清嗓子,“1963年抗洪,我和老叶、王满堂在堤坝上扛沙袋,老叶脚被钉子扎了,还硬撑着扛了三趟……”

张桂兰大娘接着讲:“同年冬天,老周发高烧,还去车间帮我修缝纫机,说‘你明天要交工装,耽误不得’……”李建国大爷拍着大腿:“你们都没我这个惊险!有次食堂的烟囱塌了,我抱着煤气罐往外跑,头发都燎了……”

赵大爷讲得最动情,说当年厂里效益不好,他带头减工资,老叶第一个支持:“赵厂长,只要能保住厂子,我们少吃口饭没事。”说着说着,老人红了眼:“后来厂子还是黄了,我总觉得对不起大伙……”

“说啥呢,”郑德山拍他肩膀,“咱们现在聚在这儿,不就是厂子的另一种活法?”老陈大爷突然指着槐树,说:“活……着……”大家愣了愣,随即大笑,可不是嘛,树活着,人活着,故事就活着。

小宇和朵朵带着同学来听故事,孩子们把故事记在本子上,说要编成课本剧。“爷爷,你们的故事比动画片还好看,”朵朵说,“以后我也当故事里的人。”

第三十六章 记忆角的“声音博物馆”

叶东虓买了支录音笔,让老人们把想说的话录下来。“以后想听谁的声音了,就放放,”他说,“像老伙计在身边唠嗑。”

郑德山录的是:“王满堂,你听着,下次下棋我还让你马,可你别总偷着挪棋子……”张桂兰大娘录的是给老周的:“老周,今天做了你爱吃的酸菜油渣饺子,我给你留着,放了两勺醋……”

赵大爷录了段厂歌,跑调跑得厉害,却没人笑。“当年就是这么唱的,”他说,“跑调才够味儿。”李建国大爷录了段厨房的声音:“你听,这是切菜的声,这是炒菜的滋啦声,老叶最爱听这个……”

老陈大爷对着录音笔,半天没出声,最后轻轻说:“齿轮……转……”叶东虓把这些录音存在播放器里,放在记忆角,谁想听了就按一下。有次郑德山想王满堂了,放了段老人以前“嗬嗬”笑的录音,笑着笑着,眼泪就下来了。

“这哪是录音啊,”张桂兰大娘说,“是把人心尖上的东西,摘下来存着了。”阳光照在播放器上,像藏着无数个温暖的声音,在记忆角轻轻回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三十七章 葡萄架下的“毕业礼”

王姐要去开个小裁缝铺,临走前给养老院的每个人做了件礼物:给郑德山做了个棋盘套,给赵大爷做了个拐杖垫,给张桂兰大娘做了个缝纫机罩,上面绣着“平安”两个字。

“我这铺子,就叫‘奉天针线铺’,”王姐红着眼说,“忘不了张奶奶教我的,忘不了这儿的日子。”大娘把缝纫机的钥匙交给她:“要是忙不过来,就把活儿带回来,咱们老姐妹帮你做。”

大家在葡萄架下给王姐办“毕业礼”,李建国大爷做了桌菜,郑德山开了坛去年酿的葡萄酒。“这酒甜不甜?”王姐抿了一口,眼睛亮了。“甜就对了,”郑德山说,“这里面有咱们的念想,能不甜吗?”

小宇给王姐画了幅画,是她踩着缝纫机的样子,旁边写着“王姐的针线会发光”。王姐把画裱起来,说要挂在铺子最显眼的地方。“以后我常来,”她说,“给大伙做新衣服,听你们讲故事。”

葡萄藤的叶子在风里晃,像在挥手。叶东虓看着王姐的背影,突然觉得,养老院就像棵老槐树,枝桠伸出去,能让更多人找到回家的路。

第三十八章 病床上的“饺子宴”

李建国大爷住院了,糖尿病加重,医生说要忌口。老人们急得团团转,郑德山说:“咱们去医院给他包顿饺子,无糖的,让他闻闻味儿也行。”

张桂兰大娘和王姐调了酸菜豆腐馅,不放糖,少油少盐。郑德山和赵大爷带着擀面杖,在医院的走廊里擀皮。“当年老叶住院,咱们就在病房外煮面条,”郑德山说,“护士不让煮,咱们就端着碗在门口喂他。”

老陈大爷也跟着去了,手里攥着个齿轮模型,说是给李大爷“解闷”。到了病房,大家围着病床包饺子,张桂兰大娘教王姐捏褶子,赵大爷给李建国大爷讲院里的事,郑德山则举着模型说:“老陈给你表演齿轮转,比你炸麻叶好看。”

李建国大爷笑着流泪:“我这病,怕是吃不上今年的葡萄了……”“说啥胡话,”郑德山塞给他个生饺子让他闻,“等你好了,咱们在葡萄架下办饺子宴,让你吃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