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藏书阁。

阁外寒风凛冽,呼啸而过。

的确是入冬许久,天气愈发寒冷。

距离永光四年结束,到新一年的元旦还有一月余。

藏书阁内的小厅地下铺着地龙,烧得暖和,室内温度恍若阳春三月,温暖宜人。

即使只穿着薄衫,也不会感到丝毫寒冷。

正在其中读书的谢青洛面色红润,额上都出了一层薄汗,眉头微微蹙起,眼神专注,显然是读的入神。

手边的甜茶已然见底。

不等片刻,却自有识趣的小宫女送来一盏不冷不热,正好入口的新茶。

赵翎端正坐在一旁,脊背挺得笔直,神态严肃认真,同样细细品读着手中的书。

看那封面,倒是本游记,是前朝一武将在朝廷里不受重视,毅然辞官,之后游遍大江南北专门记录的。

屋外那般情形,在这暖呼呼的书阁内读书品茶,也着实是件美事。

然而不过一会儿,美好安静的气氛却被打破了。

谢青洛合上读了大半的书,轻轻闭眼叹了口气。

前几日钦天监递来消息,说是夜观天象,推断今年的冬日可能格外难熬,甚至可能出现雪灾。

谢青洛回忆着他那一星半点的现代气象知识,想起今年的夏天也是炎热,有种说法是当年的夏天越热,冬天越冷。

这一想,扰的谢青洛也免不得信了八成。

自从得了消息,他便莫名的发愁。

心想自己即使有现代的知识,知道的比别人多,但好似也干不了什么有用的事,对于百姓也没有帮助到什么。

谢青洛此时痛恨自己,上辈子怎么不多学点东西,怎么不多看点科普,多看点基建小说。

这才真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谢青洛又叹了口气,闷闷的趴到了桌上。

赵翎在小殿下第一次叹气的时候,就已经把目光移过去了。

第二次再听到谢青洛叹气时,赵翎诧异,便把书放下,有些疑惑的盯着自家小殿下。

这几日谢青洛总是莫名叹气,却也不说什么。

赵翎纳闷得很,以小殿下的身份,有何要叹气的?

谢青洛恹恹的看了眼赵翎,面前可能到来的寒冬才是大事,情情爱爱的心思早就抛之脑后了。

如今唯一让他上心的,也就是这场寒冬不会真的冻死人吧?

他有气无力的撑起身子,靠到椅背上,思来想去还是对赵翎招招手。

“赵大人,前几日钦天监说的准不准啊,今年会不会真的是个寒冬,再发生雪灾啊?”

赵翎恍然大悟,原来小殿下一直愁的是这个。

他的目光柔和了不少,禁不住也轻声细语起来。

“小殿下,您想太多了,钦天监每年都这么说,但未曾每次都是灵验的。”

“况且今年风调雨顺,百姓的收成也好,即使是真有了雪灾,各地的粮食储备也足够。”

听了这话,谢青洛整个人都精神了,他紧紧盯着赵翎,“果真?”

赵翎忍不住勾勾嘴角,“回小殿下, 是真的。”

谢青洛立刻松了口气,随后愤愤道:“那要钦天监干什么?算的也不准,不就是随口乱说吗?”

害得他担心好几天,想法子想的发愁。

赵翎眼底带着笑意。

“的确是这样,但若是报上来,让各地早做好准备,也是好事。”

谢青洛喝了口手边的甜茶,很快平静下来。

“说的也是,不管是否真假,早有准备是最好的。”

那这样的话,自己的研究也要快些提上进程。

自己上一世经历过现代技术的方便快捷,自然是怀念的很。

若是能把一些东西研究回来,不说自己能青史留名,只是对于百姓,对于景朝,便有极大的好处。

他自认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又在科举考试中浸润多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早已刻进骨子里。

自己如今又是受百姓供养,衣食住行无一不精。

他若是不为景朝的百姓做些贡献,怕是半夜都要从梦中惊醒,睡不踏实。

只是以自己一人之力,想搞个工业革命必然是不现实的了。

也只能从其他方面出发,好好想想了。

哥哥说的那句“等他为景朝分忧”,他仍记在心底。

景朝历经三代,自己哥哥在位后再发展个几十年,必定是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地步,在史书里记个“永光盛世”都不为过。

但是,若景朝真如表面上显示的那般太平,哥哥何必露出那般忧心的模样?

谢青洛想起了许多,自己莫名被送到肃州将养背后的隐情,哥哥在国安寺安插的探子程炎以,明显就是往将军之才养大的赵翎……

似乎背后正有一盘大棋,黑白棋子网成细密的陷阱。

就等着景朝的统治者行差踏错一步,便瞬间收网,让整个景朝的统治顷刻间崩溃。

想到这,谢青洛又蔫了,自己的半吊子水平能搞出什么来还不一定。

真是,上一辈子怎么就不多学一点?

孔靖前几日告诉他,“蒸汽机”这东西,他实在是参悟不透,未曾有什么进展。

这倒是在谢青洛的意料之中,以他描述的那个粗糙劲,还有如今物理,数学的发展,还有材料学的缺失,更别说还没有蒸汽机中极其重要的橡胶了。

若是孔靖真的就根据他的描述,把蒸汽机凭空手搓了出来,谢青洛必然得对孔子贞佩服的五体投地,顶礼膜拜。

赵翎看着自家小殿下神色不断变换。

从精神焕发的样子又变的蔫蔫的,实在是不知如何是好。

想出言安慰,却不知谢青洛愁在何处。

谢青洛此时却抬眼,眸子清澈灵动,轻声问道。

“赵大人对于农桑也有所了解吗?”

能脱口而出今年的年景如何,知道百姓的收成,绝对是做过功课的。

赵翎对这个问题有些意外,却还是诚实回答。

“臣在城外有几个庄子,庄子里的管家向臣禀报今年秋收的收成时,提到今年风调雨顺,年景胜于往昔。”

谢青洛了然,怪不得知道的这般清楚。

赵翎又说。

“臣的管家也顺带去各地行商,回来时告诉臣,今年各地均未发生大的灾情,因此百姓的收成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