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走向深蓝(幻想小说) >  踏浪深蓝畅游极地世界

浩浩荡荡的中国南极海底海科城先期勘测科考队在科考队长李旭扬的带领下,将在南极夏季来临前出征远航。

金灿灿的秋季又再次来到了东海市,李旭扬在准备出征南极前特意驱车去看望恩师潜龙的高龄父母及师母飞凤。

在当地的烈士陵园里也专门为潜龙(沈龙)建有纪念碑,碑文上红色大字镌刻着“中国优秀的海洋科学家及极地探险科考英雄沈龙烈士永垂不朽”,每年在潜龙蒙难牺牲日当天上午李旭扬都会和中国海科院的同事们带着花篮和祭品前去祭奠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苍天有泪泪无尽,瀚海阑干百丈冰。

南极冰海英雄魂,千古忠义探海人。

每当身临这种场合时,李旭扬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场惊心动魄的冰原深海下探险的凶险一幕,敬畏于大自然的突发事件的威力。

南极圈冰原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气温也是逐年渐渐升高,一些冰架、冰川也以可见的速度融化。因此,在南极圈范围内择点勘测考察建设南极海底科学城是大势所趋,这样更加有利于找到减缓极地地区的升温的有效科学方法及应对措施。…

南极科考的最佳出发季节通常是南半球的夏季(11月至次年3月),这一时段被称为“南极夏季”。以下是具体原因和关键考量因素:

核心优势:气候与环境条件最有利

1.气温相对较高

平均温度可达0℃左右(沿海区域甚至能达到5°),极端低温风险大幅降低,适合户外作业。

而内陆冰盖仍然极寒(如东方站冬季达-89.2°),但沿海地区解冻足以支撑临时营地建设。

2.昼夜周期特殊现象——极昼

南极圈内出现24小时日照(尤其是12月前后),极大延长了有效工作时间,便于观测、采样和救援。

极昼现象的存在充分消除了黑暗带来的操作困难,但也需要注意紫外线防护和生物钟紊乱问题。

3.海冰消融通道开启

·大部分固定冰架破裂形成航道,破冰船可以深入以往难以抵达的区域;港口(如麦克默多站附近的麦克默多湾)完全可用。

冰间湖(Polynya)的形成,为海洋生态研究提供窗口期。

4.野生动物活跃期

企鹅繁殖季、鲸鱼迁徙路过、海豹育幼等行为集中发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黄金时机。

时间窗口细分建议阶段

早夏(11月)

特点初冰松动但未完全稳定;部分区域仍可能有浮冰阻挡。

盛夏(12月-1月)

前期准

气温峰值期;

备运辅

晚夏(2-3

航道最通畅;

月)

白天最长

核心

海冰开始重新

期(

冻结;日照缩

气/生!

短但仍充足

收尾]

急撤

典型航线案例: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于2022年11月从上海启航,利用这段窗口期完成物资补给和新站建设。

必须规避的风险点

尽管夏季整体适宜,但仍然需要警惕以下挑战:

1.突发性暴风雪-即使夏季也可能遭遇时速超100km的飓风级大风(如“卡特里娜”级事件)。

2.不稳定的海冰边缘-根据NASA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部分区域海冰消退速度加快大约3%,需动态调整路线。

3.紫外线强度激增-臭氧空洞期间紫外指数可超过北极地区40%,队员需穿戴专业防护装备。

4.后勤压力高峰-各国科考队集中活动导致麦克默多站等基地超负荷运转,(历史记录显示物资周转延迟率增加15%)。

科学任务导向的选择策略

不同研究领域对时间的敏感度存在差异:学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