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重回1958 >  第1045章 村里的好事

“啊,是,是小红吗?这是你儿子?”

明雪见过她,不过,这变化也太大了,别说明雪了,就是周明也有点认不出了,

“可不是嘛,这是我老三,嘻嘻,为了生他,家具都让人拉走了,好在没收俺家的地,狗蛋,叫人了吗?叫大奶奶、舅舅,嘴巴缝上了?笨死了!”

她凶巴巴的对着儿子,明雪一脸的尴尬,周明摸出了一个红包,里面有五块钱,见面礼也不算薄了,

他递给了母亲,明雪塞给了那个小孩,

“哎哟,快,快给大奶奶磕头,这可了不地,他生下来长到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有人给钱呢,他亲奶奶也没给过,要说这个孩子呀,可把我坑苦了,怀着他就东躲西藏的,刚落地,就交罚款交的啥都没了。”

小红夸张的表情,絮絮的说着,完全就是农村老娘们做派,时间、环境能改变一切啊,周明想到前世那个精致的妹妹,嘴角浮上了一丝苦笑,一旦吸不上别人的血,还真是一塌糊涂。

他们没打算攀谈,给了红包便往里走去,这次回来是因为大伯,第一时间当然要找他了。

“这个小红比你小很多吧?怎么看起来这么老?”

“我也不年轻了,”

老吗?只能说她的经历太丰富了,五年的牢狱,生活的重压,加上风吹日晒的劳作,不老才怪呢。

“哎,看起来都有四五十了,孩子才几岁,她到底几个孩子,怎么还要罚款呢?”

“肯定是超生呗,我记得她已经有两个儿子了,这个大概是老三吧。”

这时候,农村的政策比城里松,如果没儿子,可以生二胎,这两个儿子了,肯定是不能再生了,罚款也没办法。

“小明?是五婶吗?”

两人低着头说话,冷不丁听到有人叫他们,明雪抬头一看,还挺面生的,不知是哪一房的孩子。

“三哥,没出去啊?我正好有几天假,陪我妈回来转转。”

这是二爷爷家的大孙子,跟祖父学了一手瓦匠活,当年周明盖房时,也来帮过忙。

“咱村有件大事,我爷不让我走,说是等着听信,你们也是为这事来的?”

大事?八成就是为了这个,大伯打的电话,看他不在,便让母亲回来。

周明也没多说,跟三哥寒暄几句,母子俩去了大伯家,院里静悄悄的,听到动静,大伯娘从厨房跑了出来,

“哎哟,小明也回来了,不是说出差去了?还以为你回不来呢。”

她热情地拉着他们坐下,手脚麻利的卧了几个鸡蛋,

“先垫垫肚子,饭马上就好,”

大爷爷听到动静,也从房里出来了,看到他们高兴极了,

“哎,你们可有日子没回来了,海子也一样,几年都没见人了。”

“爹,您又糊涂了,海子上个礼拜才回来的,带着你最喜欢的孙媳妇和小宝呢,老爷子又忘了。”

周明上前去把了个脉,果然,脉象不是很好,也难怪,都八十多岁了,这一辈的兄弟就剩了他一个。

周明拿了一袋糖果,老爷子一辈子喜欢甜食,可惜,很少能吃上,即便是买了,也要留给儿孙,自己一点都舍不得。

“大爷爷,这是牛奶糖,您留着慢慢吃。”

“别给他,转脸就给重孙子分了,放在我这里,每天给他两个。”

大伯娘一边麻利地摆着桌子,一边跟他们说着闲话,没一会,周山扛着锄头回来了,看到他们赶紧跑了过来,

“婶子,兄弟,啥时候到的,咋没让人去叫我。”

他家人口多,分的地不少,平时就靠着他们两口子干,农忙时才大伙一起上。

“一时半会的又不走,叫你做什么?这是去锄草了?下午我去帮你。”

“真的,哥就不客气了,还有一半没干呢,你嫂子不得空,这两天棚里出了事,好些蘑菇都死了,还没找到原因呢。”

种植和养殖一样,最怕的就是病害,一个疏忽,就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刘翠算是老手了,这次还是出了事,她心事重重的回来了,大伙都劝她,不吃饭不行啊,还等着她想办法呢。

“小明?婶子?你们回来了?”

看到人,就像看到了救星,刚跑了两步,就脚下一滑,幸亏周明眼疾手快,要不就得五体投地了。

“嫂子,就算有日子没见了,也不用行此大礼吧,大爷爷还在这坐着呢,我妈可受不起。”

大家哄堂大笑,刘翠脸上哪里还有愁容,她一把揪住了周明,

“快,别吃饭了,跟我来,看看那些蘑菇,好好的都烂了。”

在她的心里,这个小兄弟无所不能,死人都能给救活了,何况区区蘑菇。

“你站住!大明坐了半天火车,一口饭还没吃呢,看什么看?等吃了饭再去。”

周山难得硬气一回,刘翠一听,也不好意思了,自己这是急糊涂了,既然人都来了,也不急在这一时。

她赶忙去洗了手,进厨房帮婆婆,原本明雪想帮忙,硬是被大伯娘给拦住了,她去了只能帮倒忙,这里可不比城里,都是烧柴火的。

大伯是最后一个回来的,看到他们母子,眼睛就是一亮,原本就是找周明的,没想到人回来了。

“先吃饭,咱村里有件大事,吃了饭再说。”

他兴冲冲的说着,脸上没一点愁苦状,周明心里有了数,大概是好事吧,这年头啥事最好,无非是修水库和修公路,周村旁边就国道,难道要修高速了?

前世那会,高速的确占了周村一部分,可他不记得是哪一年的事,印象中应该是九十年代吧,怎么现在就开始了?难道因为他的重生,这蝴蝶的翅膀扇动了?

吃了饭,大伯不顾儿媳的脸色,拉着他进了卧房,

“上面通知,咱们省要建一条新路,北边包括你家都在范围里面,现在开始征求意见,想知道要多少补偿?”

原来只是摸底,看来这条新路就是高速了,

“乡亲们怎么想的?”

“这次除了宅基地,还有一些田地,都包给个人了,我们商量着,修路不是要人嘛,咱村的年轻人不少,能不能多招几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