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江福生很快就批好了宅基地,还笑着说:“你们年轻人有干劲是好事,我这就帮你们在村里吆喝吆喝,找些壮劳力来帮忙。”
有了村长的支持,事情进展得十分顺利。村里的壮劳力们听说有活干还有工钱拿,都纷纷响应。
沈明修和江文岚也没闲着,他们忙着采购盖房所需的材料,砖瓦、木材、水泥等,一趟趟地往村里运。
江文岚从木匠李大爷家寻了盖房用房梁,李大爷说是之前家里存下的料子,晒了两三年了,家里没钱,一直没用上。
江文岚花钱买了过来,李大爷家打算明年夏天再从村里买几棵大树,晒到秋收后正好可以盖房子用。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房子的框架很快就搭建起来了。
沈明修和江文岚看着初具雏形的房子,心里满是喜悦和憧憬。
江母也时不时的带着团子过来看进度。
大家开始商量着房子的布局,卧室、客厅、厨房该怎么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渐渐有了模样。
正房三间,东一间单独开门,给沈父沈母留着的。中间一间开门,和西屋连通着,成为套间,西屋是以后江文岚和沈明修的卧室。
盖了东西厢房各两间,东厢房北边屋子是厨房,南边是门道,大门开在东边墙上。
西厢房两间屋通着,靠西墙盘了个小炕,是为沈小妹准备的。也是防备着以后需要的时候给江母住的。
人多力量大,整个十二月都在盖房子。终于在七零年的元旦前,房子盖好了。
门窗都是找李木匠打的,糊上雪白的窗户纸。屋里墙上刷白,地面用红砖铺地,再抹上一层水泥。
村里这么讲究的人家没几户,能用砖铺地的算讲究人了,一般都是砸实的泥地。
考虑到京市冬天的寒冷,平房最好还是烧炕取暖。他们在农村不缺柴火,烧炕取暖是最好的选择。三个住人的屋子全都是盘的炕,后期只需要打一些家具就可以了。
因为房子随大流盖的土坯和青砖混的房子,造价满打满算也就四百。
在江文岚的坚持下,江家和沈家各出一半。
江文岚考虑到沈家人为了儿子结婚准备的婚房,老两口退休前应该很少过来住。更多的是江母过来帮忙,甚至会偶尔住下。
两家各出一半,别管哪方家长来住,都觉得硬气。
更何况村长能批这块宅基地,还不是因为她江文岚是本村人,又是村里的大夫。要不然沈明修一个外来的知青,哪里会批给他?
江文岚不缺这几百块钱,就是都她出也可以。反正以后如果不能白头到老,这房子最终也是归她,沈明修一个城里人,哪里会在乎这农村的房子。
江文岚从不吝于想到最坏,人心这东西最是善变,她上辈子活了七十多岁,再想不开恋爱脑,真就白活了!
房子盖好后,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都好奇这新盖的房子,时不时就有人跑来参观。
江文岚和沈明修在新房打扫卫生,也都热情地招呼着大家,带着他们在屋里屋外转了个遍。
毕竟要在村里生活,以后结果就是另一家人了,成家了,大家就不会再把他们当成孩子,而是能顶事的大人了。
看过房子的人都对这房子赞不绝口,直夸他们能干。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开始着手准备家具。
江文岚画了设计图,三开门的衣柜,书桌,书架,吃饭的高桌,炕桌,两把带靠背的椅子,六把方凳,洗脸用的脸盆架。还有两个大木箱,一个二屉柜橱,一个碗橱。
为了以后方便,沈明修跟着李木匠也学了一些手艺,至少家里再需要添些简单的东西,他也能做了。
很快,家具也都打好了。崭新的柜子、桌椅摆放在屋里,整个屋子显得温馨又舒适。
江文岚和沈明修把屋子布置了一番,贴上了喜庆的窗花,挂上了新的门帘。炕席也是找村里编席的人家给新编的,炕被是江母新给做的。
看着这一切,江文岚心里感慨万千。从一无所有到有了自己的小窝,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却充满了希望。
她靠在沈明修的肩上,轻声说:“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沈明修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没错,我们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因为家具都安置好了,这新房子空着怕招来小偷,沈明修干脆退了知青点租的单间,住到了东屋单间,他的所有行李也都放在了东屋。
西屋套间是他和江文岚结婚用的婚房,肯定得等办完婚礼才能住人。这样也好,给东屋的炕烧烧火让屋子暖和起来,也能除除潮。
江文岚也时常过来,和沈明修一起把屋子收拾得更加井井有条。
房子盖好了,接下来就该领证办酒席了。
1970年1月23日,阴历腊月十六,宜结婚、出行。江母让江文岚和沈明修去公社把结婚证先领了。
1月25日,阴历腊月十八,宜结婚、会亲友、搬新房。因为江文岚是出嫁,和江文峰娶亲还略有不同。很多江家本家的不太近的亲戚,这次就没有随份子。
大姨和二姨两家,村长江福生,大队长陈硕,掌勺的四叔,还有几家堂叔堂伯,总共坐了五桌。
沈明修家里亲戚都在城里,也不方便都来南阳村参加婚礼。沈父沈母一商量,干脆就另外在城里饭店请一次。
这好日子就跟着江家一起热闹热闹得了。吃完饭,亲戚们往新房一挪,喝茶嗑瓜子聊天去,也免去了两个新人再劳碌奔波去城里认亲戚。
江文岚觉得无所谓,很多离家远的下乡知青,别管是嫁还是娶,很多时候亲人都不见得能来,还管旁的亲戚?
既然嫁人了,一切听沈父沈母安排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