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孟婶子的脚后,江文岚又回到棚子里继续给社员盛汤。
随着时间推移,地里的玉米秧被割下放在一起,等积累到差不多一抱的时候,就用几片玉米叶子叶柄对叶柄拧在一起,然后把玉米秧捆起来,几捆玉米秧立着堆一起,就就在地里晒干,等晒干后就分给村民当柴烧。
田垄沟里躺着的玉米棒子被安排的社员捡到筐里,背到地头倒出来堆成了小山。再由运送人员装到麻袋里,堆到牛车或者小推车上,运到打谷场。
傍晚时分,大家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村里。虽然一天下来都累得够呛,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大家都赶紧回家吃饭,晚上要到打谷场一起扒玉米皮,只有扒了玉米皮,里面的棒粒儿才能快速的晒干,之后还要把棒粒儿都搓下来。交公粮的时候,粮库只收玉米粒,不收整个玉米棒子。
搓玉米粒纯靠手工完成,村里的婶子大妈会拿着自己的纳鞋底的针锥,先豁出一趟玉米粒,剩下的就好搓下来了。也有些人喜欢用里面的玉米芯去搓新玉米,也不费手。
(我查了一下手摇式脱粒机,得八十年代呢,现在的农民还是很辛苦的。)
江文岚也跟着回了家,江母早就提前回来做饭了,一家可以早回来一个人做饭,然后所有人抓紧时间吃完了就要去打谷场集合。
江文岚和江母简单吃了点饭后就去了打谷场。
打谷场上灯火通明,早来的人们已经开始热火朝天地扒玉米皮了。
大人们有说有笑,一边干活一边唠着家常。半大的孩子有懂事的就跟着一起干活,有那些贪玩的,就带着更小的一群孩子在打谷场里乱窜玩耍。
江文岚和江母找了个位置坐下,也开始熟练地扒着玉米皮。这时,隔壁邻居王婶子凑了过来,笑着说:“文岚啊,你今儿给小梅妈治脚可真厉害,她那脚好多了呢,刚才都自己走着过来的,除了一瘸一拐的,她自己说不那疼了都。”
江文岚听王婶子说完,立刻坐直身体,开始左右张望,嘴里还问王婶子:“孟婶子坐哪呢?她今天受伤了应该多休息,不能再累着伤脚。”江文岚内心有点儿烦躁,最怕遇到不听话的病人了,不好好养着,会拖长恢复的时间,以后落下病根,就会特别容易崴脚。
王婶子一边手下不停,动作利索的扒着玉米皮,一边回答江文岚:“在西边玉米堆那呢,他们家里人都在那儿。”
江文岚一听,顾不上手上的活,起身就往西边玉米堆走去。
到了那,果然看见孟婶子正坐在小马扎上,崴了脚的那条腿伸直放在身前,免得脚部压力太大。手底下动作不慢,一会儿就身前空了一片。
孟家的小辈帮着把玉米皮抱走,堆在打谷场周围。孟家大儿媳和二儿媳随时往孟婶子身前补充需要扒皮的玉米,免去了孟婶子需要挪动马扎的烦恼。
江文岚快步上前,有些生气地说:“婶子,您这脚还伤着,咋能来干活呢,赶紧回家歇着去。”
孟婶子抬起头,笑着说:“文岚啊,我这脚好多了,不碍事,再说了,扒玉米皮又不用走道儿,我手好着呢,这丰收的节骨眼儿,我哪能闲着。”
旁边孟婶子的两个儿媳也跟着劝:“妈,文岚都说让您休息,要不您就带孩子们回去吧,也让他们能早点睡。我们大人留下,多干一会儿,肯定能把咱家任务完成。”
孟婶子犹豫了片刻,“反正我都来了,就跟你们一起干,还快一点儿,到时候咱们都能早回家。大不了我明天晚上不来了,今天就先这样吧。”
江文岚无奈地叹了口气,蹲下身子说:“行,那您注意让伤的那只脚休息,不要用它支撑身体,回去的时候最好让孟大哥和孟二哥他俩背您回去,这脚不要再着地了。”
孟婶子笑着对江文岚说:“行!听你的,回去让老大背我回去。”
江文岚无奈的笑了笑,不经意间看到孟大嫂往下撇的嘴角,知道孟大嫂觉得孟婶子偏心,就让孟老大受累。不过这些跟她无关,嘱咐完了孟婶子,江文岚又回到江母身边继续干活。
江母小声问:“咋样?你孟婶儿不会去吧?”
江文岚睁大眼睛,惊讶的问江母:“妈,你咋知道孟婶子不回去?”
江母看了看旁边竖着耳朵的王婶子,对江文岚说:“没啥,她都来了,现在回去,不就白受来时的罪了吗?”
至于孟家内部矛盾,孟婶子的难做,江母没有说,旁边有个好打听还大嘴巴的王婶,说多错多,到时候锅是她董桂珍(江母)的,瓜是她张秀梅(王婶子)的,江母才不当傻子呢。
江文岚点了点头,和江母继续扒着玉米皮。打谷场里热闹依旧,大人们的谈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孟家那边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原来是孟大嫂憋不住心中的怨气,甩了两句酸话,孟婶子可不惯着她,婆媳俩就起了争执。
孟大嫂说孟婶子偏心,只让孟大哥背,不心疼老大。孟婶子气得满脸通红,伤脚也不小心碰了一下,疼得直咧嘴。
江文岚见状,赶忙又跑过去。她先查看了孟婶子的脚,还好没什么大碍。然后她严肃地对孟大嫂说:“大嫂,婶子这脚伤着,让大哥背是为了她好。大家都是一家人,就别计较这些了。”孟大嫂听了,虽然还是有些不服气,但也不再言语。
旁边其他人也纷纷劝解,气氛这才缓和下来。江文岚又嘱咐孟婶子一定要小心,这才回到自己的位置。经过这一番波折,打谷场又恢复了之前的忙碌,大家都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希望能早点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