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一天了,歇会儿吧?”

……

江宁结束本周风尘仆仆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任务,准备收拾回家时,收到了查查的消息。

…………

“怎么歇?”

江宁快速发送过去。

……

“请你看电影”

查查秒回。

……

江宁看着这几个字,非常犹豫。

是的。

自己不想去。

昨天见过,今天又见,天天见,有必要吗?

可能是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每天都想见面的程度吧!

不知道,感情这种事,是不是凭“主观”,“第一感觉”,“第一眼”就可以了?

还是说,一定要长期接触,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

江宁缓缓打出这几个字,想也没想,就发了过去——

“我今晚加班”

……

“那我去你们公司等你”

查查猛追不舍。

……

“我们几点结束不确定”

江宁开始编织谎言。

……

“没事儿,我等你。”

“一会儿见面聊?”

……

江宁又开始找其他借口——

“明天就端午节假期了,今晚你好好陪家人,别折腾了”

……

“今晚想陪未来的家人”

……

“不说了,忙去了!”

……

说完这句话后,愣神半天的江宁,突然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又蠢又坏的事情!

查查最不喜欢谎言!

我却对他撒谎了!

天呐!

可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

说“我不想去看电影”?

说“我不想和你看电影”?

那这是否意味着我不喜欢查查?

但我喜不喜欢查查,我目前还不知道啊!

我不知道我的感情模式,是第一眼决定,还是长期相处决定!

而我暂时也不想告诉查查这些!

因为我不想被他打上“感情无知”“迷糊”“好拿捏”等标签!

我甚至,也不想去想他会怎么想!

我想自在一点!

那我有没有,在我没想清楚前,不说话,或者,不说全部实话的权利?

那我可不可以,自由地选择“撒谎”,保护起自己一部分“不作正面回答”的空间?

也就是,成人世界中“善意的谎言”,其实是一种善意的自我保护机制?

可是,这样就已经属于“谎言”了吗?

“谎言”和“实话”的边界中间,不能存在一些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吗?

何况,我只是不想频繁地见面!

而这,只代表我不想频繁见面!

不代表,我对他有没有兴趣,或喜不喜欢!

当然,一定程度而言,或许有一定关联性!

但至少不是现在!

就直接决定我和他的关系!

所以,我撒谎了!

我没有讲出全部的真实的话!

原因有我不想过于麻烦地解释、不想被拿捏、不想因为自己的直接拒绝让他失落!

真的,好复杂!

……

江宁又想了想,那我可以直接表达吗?

比如说一句,“我今天没有状态,不想看电影了”?

但这样做,并不能让话题终止,按查查的风格,当他看到这样的回复,一定又会引出他的一系列关心。

而今天的江宁,觉得一轮又一轮的关心和回复,有些“麻烦”。

甚至,江宁发现,不合时宜的“关心”,本质上是一种情绪价值索取。

即一方不在线状态时,面对另一方高密度的“关心”,如果选择回应,则会让能量不足的自己,处于信息输出过量或超载的状态;如果选择不回应,可能会造成对方的情绪受损或道德审判。

而自己,并不希望给对方带来任何困扰。

所以,在低能量一方的眼中,自己说实话或者不说实话,不仅都是在满足对方的“关心”,而且还承受着不断被榨取剩余价值的心理感受。

这是有点残忍的。

……

那么,

不如,

通过“谎言”,

高效快速避免对方的“关心”对自己造成的索取,

也防止自己的“实话”给对方造成的损耗。

确实,这样最方便。

……

所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比“我那流动的情意,想要传达给你,你却睡着了”,

更深一层的,

是状态不一致。

……

这种状态的不一致,所形成的表现之一,是“关心(索取)”与“冷漠(防御)”的对峙。

甚至,还需要“谎言”来省劲儿。

……

如果这个逻辑讲得通,那自己和番茄的关系,是不是也是如此?

自己和番茄的情况,是状态不一致?

……

不完全。

这其中,或许还需要再增加一个维度,即“对峙发生频率”。

……

比如,如果偶尔,1-2次,状态不一致,那可能还属于正常相处的范畴。

但每次都不一致,那说明对方压根儿没把自己放心里,也不想接触。

……

不过,有没有可能,自己和番茄之间的状态不一致,发生概率太高,而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呢?

比如,就像我刚刚反问的——

“我喜不喜欢查查,我目前还不知道啊!

我不知道我的感情模式,是第一眼决定,还是长期相处决定!

……

那我有没有,在我没想清楚前,不说话,或者,不说全部实话的权利?

那我可不可以,自由地选择‘撒谎’,保护起自己一部分‘不作正面回答’的空间?”

……

同样的,番茄在不确定是否喜欢我,又不确定关系会怎么发展时,很可能和我一样,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困难。

而他的做法是,不撒谎,也不回应,直接沉默。

结果,面对我步步紧逼的“关心”,那些不合时宜的“关心”,让他感受到很强烈的情绪价值索取。

他越来越烦躁,不得不采取防御姿态,并对我进行了攻击和侮辱,甚至拉黑。

到后来,他三次想起我,主动联系我,也许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仅仅是,约泡的目的,而是想再了解一次试试?

只不过,他想先通过生理性适配来回答他喜欢与否,而我想先通过心理性适配来回答我喜欢与否。

……

所以,我们之间的状态不一致。

实在太不一致了。

……

也许,他的内心,也是一个暂时不能和自己和谐相处的,别扭的小孩。

……

正如他曾经写在那个App主页标签中的“安全感不足”。

这种安全感不足,会让他变得敏感多疑、情绪内耗、精神状态不佳,等等。

外界变动带来的剧烈震荡,会严重左右他的情绪。

因此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能够保护他的、充分隔绝不良影响的生存环境。

以及,让他完全信任的同伴、战友。

他还没有成长为能保护他人的人,所以他希望得到“他是强大的”的反馈,比如他会引以为傲他曾经帮助全小区解封的事迹,他会主动帮自己出谋划策,主动提出帮自己打车;

他的生命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他还需要通过外界的支持和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比如他讲他所做的汇报内容有多完美,比如他众多的考证经历,比如他被行业大佬称赞却婉拒工作机会,比如他的签约售书会;

他能共享的边界范围十分有限,只有他认可的狭小的安全的领域才允许外人进入,否则他精神紧绷、无法坦然,比如自己可以坐在他的沙发上,但不能碰他没有确认过的充电宝和书,那是他认为会改变他习惯和暴露他过多信息的地方。

他需要被保护。

他需要被适应。

他需要被读懂。

没错。

他很固执。

固执地活在自己筑造的不安全的精神藩篱中。

……

好吧。

如果他迟迟不作表达的话语,背后是这样的心思,那我可以理解了。

也就没那么痛苦了。

……

江宁想到这里,眼睛不知不觉地,又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