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谡向乾皇建议也学着对方组织科考,招纳人才。

渗透是没有前途的,浪费钱也浪费人。

相反,科考还能给乾国许多读书人一条新路,给乾国这个破旧的朝廷一些新鲜的血液。

“陛下,臣反对!”

“陛下,臣赞成!”

“臣反对科考!”

“我们乾国地大物博,何须模仿一个弹丸小国?”

“陛下,臣赞成科考,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清除蛀虫!”

......

在听到何谡说出的这一席话后乾国大臣们瞬间炸开了。

有人反对,有人赞成。

反对者多是功勋卓着的大臣,世家大族的代表。

赞成者多是寒门学子,年轻群臣。

当然了,有些寒门学子也是反对的,有些世家大族也是支持的。

“够了!”

乾皇直接终止了他们无休止的争论。

议论就算了你还吵起来?

吵起来就算了你还打起来?

“都是有身份的人,一个个现在在干什么?”

“成何体统!”

“关于是否借鉴齐国的科考,同意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

“给出你们的想法,让朕好好想想!”

这个法子确实很新颖,挺不错的。

乾皇也想模仿齐国建立科考制度,培养优秀的学子。

只是...到底什么是科考呢?

科考要怎么考呢?

考完又怎么选人?

人选上了又要怎么办?

这些东西没有人知道.......

以吴云,易杰为首的老家伙,武将世家们纷纷表示反对。

大元帅吴云站出来说道:“陛下,科考...主要面向的是平民与寒门学子。”

“平民和寒门是有人才,可他们有多少人才呢?”

“一群连饭都吃不起,衣服都穿不暖的哪有心思读书?”

“想在这里面捞出人才犹如大海捞针,沙里淘金,难于登天!”

“”陛下若是想要模仿齐国开科举,不然从各位世家大族中选。“

“世家大族多纨绔,可大家都自幼学习经典,仔细找找还能甄选一二。”

“能者胜,也减轻朝廷负担不是?”

“相国和宁尚书前些日子还说要停战,减轻国库压力。”

“那科举损耗怎么不说?!”

“臣认为元帅有理!”

易杰第一个跳出来赞成好兄弟的话,紧接着许多大臣纷纷跟上。

“臣也是!”

“臣认同!”

“俺也一样!”

.......

吴云此话确实有理,可更多的是在乎他们这些世家的利益。

读书,那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

寻常子弟如岳羽,林耀等人读书多少有机缘在身。

大家都是穷苦出身,家族中的长辈或是巧遇机缘结识先生才有学习的机会。

除此之外,家人们的支持异常重要。

许多人读书读一半因为家中贫苦,或是农耕时人手不足等原因被迫中断回去帮忙。

这些人懂那么些字和道理,可以去城中富贵人家做事讨个生活。

一万个百姓能写出自己名字的恐怕只有寥寥百人,百人里面能读文断句的恐怕仅有数人。

在这数人之中又要熟读经典,引经据典,谈论古今的没有几人。

能读的上书的家境多少算殷实,多少跟他们这些人也沾染些关系。

所以吴云认为没办法耗费功夫在这上面选取平民人才......

至于利益方面,吴云怕这些人上来后跟他们家族作对。

古往今来,天下都是皇家与世家平分。

虽尊称陛下,可陛下多少要顾及世家大族的颜面和利益。

人才要么追随世家,要么追随陛下。

大家多少家族出身,自然选择帮助自己的家族。

再者,他们都是相互联姻。

你家女儿嫁入我家,我家女儿嫁入他家,我家儿子取另一家女儿,另一家儿子取另一家女儿。

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就这样织成并流传不知道多少年。

除此之外,对吴云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他...是武将出身!

家族大致分为两类,武将世家和文士世家。

文士世家多培养经典文学,武将多武艺并随父出征沙场。

许多国家的武将地位都比文士高,因为他们是跟着先帝先皇一刀一枪杀出来,比待在后方的文士要威武有功。

兵权,是他们这些家族乃至世家们的根本。

对世家而言还有一句话————穷学文富习武。

培养武将成本很高,想要立功更难。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挂帅出征,当先锋大将军。

要么有路,要么有功绩。

许多世家新人都是随父出征或是在族人的引荐之下直接当上军官开始建功立业。

现在兵权还是在自己的手中,一旦引入了平民恐怕皇帝要开始抢夺兵权对他们这些人秋后算账。

有了充足的人才,乾皇恐怕不会直接引用世家子弟作为将军,哪怕有也会与平民对照。

在这几点的忧虑下,吴云等人选择反对科考!

“元帅和大将军此话有理。”

“朕...得好好想想。”

乾皇摸着下颌沉思了起来。

他怕浪费钱财,可又想像齐国那般招揽传奇名士!

据他熟悉,齐国有几个武将统领特别厉害。

一个叫林耀,当初奇袭周国,一夜连克数城等多种辉煌战绩是他打出来的。

一个叫张封,斩周国大将卫鸿霆,吞并数十万人马加整个北塞。

还有一个被人称为白色死神的夏侯羽,箭无虚发又能领兵打仗。

最后一个乾国人已经耳熟能详,十分出名————甘龙。

独守孤城数月不让联军占分毫便宜。

宣南城是乾国的了,可世人都知道这是齐国让出来的.......

因为乾元联军损失特别严重。

那一战,双方共损失数十万人马,宣南城又被誉为修罗场,绞肉机,其中联军占多数比例。

就这四人可以说立下了齐国的根本。

当然,还有许多将领的信息正在获取中.......

乾皇眼红了,羡慕了,急了。

“何相,说说你们为什么同意科举?”

乾皇看向何谡等一众文臣为主的官员。

“回陛下,臣认为现在的情况是乾国太老,齐国太小,乾国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