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率海军严阵以待,见江东军来势汹汹,毫不慌乱。待双方距离渐近,陈军战船上箭如飞蝗,朝着江东军射去。江东军也不示弱,迅速以箭反击,双方对射起来。
江东军凭借着兵力优势,攻势愈发猛烈,战船仍势不可挡地逼近。徐盛见状,当机立断下令陈军战船缓缓后退,有条不紊地退入濡须水。此时,陈军弓兵已在岸上迅速列阵,他们手持强弓,眼神坚定,严阵以待。
至此,双方的打法与上次交战的情况基本一样。
周瑜见陈军退入濡须水且岸上有弓兵列阵,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他迅速下令调转船头,江东军战船灵活地变换方向,船上的女墙如坚固的堡垒,可为士兵们遮挡着岸上射来的箭矢。
徐盛仍旧下令射箭,但箭矢都被江东军的战船女墙所挡,士兵们躲在女墙后,不时探出身子还击,双方再次陷入激烈的交锋,喊杀声、箭矢声交织在一起。江东军箭矢虽不如陈军密集,但有女墙遮挡,又有兵力优势,稍稍占优。
此次出战,周瑜显然早有准备。他看向岸边,正准备下一步计划,登岸作战。
这时,他看到岸边陈军的弓兵正在撤退,感到疑惑,难道敌军会任由江东军登岸不成?咦,他又看出来了,敌军弓兵撤了之后,后面露出了一些东西,是……车弩。只见数百辆车弩一字排开,弩箭已对准了前方。
原来,这些车弩是赵云从合肥运来的。陈炎考虑到大军会与敌军于长江上交战,而海军兵力不足,就派人造了些车弩送过来,以增加陈军的战力,对付江东军的水军。
周瑜反应神速,立即下令:“撤退!撤退!”
此刻,陈军的车弩射出弩箭,嗖嗖嗖直响,声势骇人。有的弩箭射中了战船,直接插在了船。有的船连续被几支弩箭射中,受损不小。
好在,江东军也是精锐,战船调头速度快,硬挨了几轮弩箭后,才撤出弩箭的射程,顺利撤退而去。
岸上,徐盛和赵云等人看着远处的江东军,暗自感到遗憾。
“周瑜此人,果然不凡,想不到他反应如此迅速,竟及时率军撤退了,看来我军失去了一次机会。”陈军精心准备,却功亏一篑,赵云觉得太可惜了。
“哼,算他识相。”徐盛有些愤恨,暗恨自己没抓住良机:“这车弩放置于距离岸边百步左右,在水上射程也不过百来步,敌军察觉有异,可迅速撤退。若是有办法直接放置于岸边,将水上射程扩大到两百多步,必能重创敌军。”
“可是,若放在岸边,敌军大老远就看到了,必会避开车弩。”
“我亦知如此,今日处心积虑,引诱敌军靠近,却不能成功,真是遗憾。以周瑜的机警,下次多半不会再上当了。可恨,兵力不足,我若是再有五千兵力,必能击溃周瑜。”江上交战,陈军只能靠海军,赵云麾下两万士兵使不上劲。
话说江东军撤退之后,周瑜暗自感到庆幸,要不是撤得快,这次的损失就大了。须知渡口处空间狭小,大量战船一旦涌进去,想撤回来就非常困难。江东军只要晚撤半刻钟时间,就会失去撤退的最佳时机。
他处心积虑地想夺回濡须口,差点中了敌军的奸计,看来,敌军也不是好惹,他得小心谨慎才行。这次算是徒劳无功了,先撤回秣陵再说吧。
……
扬州吴郡丹徒京口。
甘宁也不甘示弱,屡屡出兵攻打对岸的广陵渡口。于禁和步骘自知兵力孱弱,处于劣势,采取守势。江东军虽占据优势,但却无力拿下广陵渡,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
或许是担心甘宁过于激进,孙权曾特意派人来嘱咐甘宁,就以守为主,这使甘宁不敢放开去攻。
……
扬州豫章郡南昌,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二月上旬
击败程普大军后,高顺把收拢的降兵一并给了太史慈,让太史慈单独攻打南昌,他和成廉率步骑兵五六千兵力,向柴桑进军。他的想法是,先攻占柴桑渡口,控制长江,把对岸的万余军队接到长江南岸边来。
陈军到达柴桑时,高顺才知道,敌军兵分两路,一路把柴桑渡口的船只撤回秣陵。另一路进驻柴桑,准备以坚城固守。他估算了一下,柴桑兵力只有四五千兵力,顿时心中大定。于是他派两千兵力,进驻柴桑渡,再传令给在寻阳的王门和沮授,让两人率军渡过长江。
另外,鉴于郝昭能坚守彭泽,高顺打算给郝昭一次机会,他给郝昭增加两兵力,让郝昭率领四千兵力,往东进军,横扫丹阳各县,一则此举可搅乱丹阳郡,使敌军驻秣陵的兵力受到牵制,二则在丹阳郡长江南岸,寻找渡口,以供日后大军走水路所用。
高顺之所以提前分兵进入豫章,是因为在他看来,豫章战局已定。他手里兵力一万四五千左右,再加上上太史慈手里的兵力和降兵约五千兵力,合起来将近两万兵力。
江东军驻南昌兵力不足五千,驻柴桑兵力不过四千多,总兵力合起来不足一万。且敌军新败,军中士气不振,陈军更好相反,士气正盛。另外,敌军分别被困于南昌和柴桑,不能相互呼应,南昌粮草充足,柴桑粮草不足。高顺就算攻城不下,也能采取最稳妥的办法,那就是耗死柴桑的粮草,再拿下柴桑。
至于具体怎么攻打南昌和柴桑,高顺也做安排,他和王门、沮授率军步兵攻打柴桑,成廉率三千骑兵,助太史慈攻打南昌。
江东军方面,程普和孙皎决心死守柴桑时,吕蒙曾几次建议撤退秣陵,孙皎把吕蒙骂了一遍。随后,程普和孙皎率将近五千兵进入柴桑,做好固守的准备。既然江东军已经失去长江控制权,那船只留在这里也没有用了。程普让吕蒙和马忠率两千兵力,负责将船只送回秣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