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大唐混子生活 >  第467章 又是一年春来到

薛玖在计划中提醒了李世民,大量的养殖羊群,会让草原沙漠化,如果不想将来长城外面全是沙漠,最好减少羊群养殖,或者改为圈养。

李世民本来还在高兴,要是长城外面都成了沙漠,以后就没了敌人。但是仔细一想就害怕,漫天黄沙吹过长城,逐渐淹没中原。

草原的矿藏,李世民为想要啊!任何一个有野心的皇帝,都恨不得把天下所有好东西,都弄成自己的,哪怕暂时无法给予,也视为囊中之物,不容许他人窥视。

大唐推行曲辕犁,播种机,打谷机,方便了大批百姓,受到一致好评,也让百姓轻松了许多,这也让李世民更重视矿藏。

还有薛玖打造的床弩,因为大部分零件都是金属的,让体积减小了许多,非常便于运输。

因为体积不大,这次攻打高昌,就带了不少过去,根据回馈,床弩就很好用。

李世民有种看得到吃不到的焦急感,再次看了看薛玖的奏折,随后小心翼翼的放进书桌抽屉。

思索片刻,李世民拿起另外一份奏折,那是秦琼送回来的。

“叔宝建议在阴山修建城池,安置东北方向的部落,这应该是薛玖的安排吧!”

“薛初一这些年做得不错,他去做县令也不错。”李世民来回走动,喃喃自语道。

知道是薛玖的安排,李世民决定接受,不过他对薛初一没有信心,于是只给了他组建县城的权利,如果一年之内没有见到成果,就会停止计划。

大唐接连灭了两个小国,四个部落,一下就镇住了大唐四周的部落和国家。

从十月开始,就陆续有使者到达长安,献上了自己的贡品,对大唐表达了臣服和忠诚。

李世民自然非常满意,在他的示意下,一些大臣与各部落交流,向他们购买人口,租借兵员。

借人并不是为了打仗,或者说不完全是为了打仗,而是种地。

在薛玖给的建议中,南方非常适合种植水果,而且岭南有很多野生的水果,可以由百姓采集,制作成果干。

由官府组织贩卖,百姓不用操心,就能得到收益,这非常有利于官府治理地方。

贞观十年,朝廷发的第一道旨意,就让不少官员哀嚎。

“一年之内,地方百姓生活没有得到改善的,全部降职!”

李世民这是被惹恼了,多年以来,大多数官员都碌碌无为,地方没有治理好就不说了,居然还有反叛。

如果是以前,李世民会觉得正常,毕竟地方部落,时常会有反叛,或者说隔三差五的就有偏远地方,出现部落叛乱,抢劫县城的情况。

但是薛玖治理营州,蓟州,贺兰州,没有一个地方出现叛乱的,而且还得到各部落的支持和拥戴,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营州,蓟州与贺兰州,基本上都是搬迁的百姓融合在一起居住,生活,人员的来历,超过了大部分地方,为什么就能很好的存在呢?

矛盾不能说没有,反而是不少,但李世民知道,薛玖安排的人都很好的解决了矛盾。

既然薛玖等人都能处理好,为何其他人就不能呢?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用心,没有认真。

思考再三,李世民终于做出决定,改变以前考核标准,没有进步就代表无作为,降职!

出现叛乱严查,降职都是轻松的,弄不好就是包吃包住。

这个旨意一出来,朝堂顿时一片哗然,反对者很多,但被李世民霸气的镇压。

没有办法啊!李世民的问题有理有据,而且想想这还真是如此,如何去反对?

总不能说,做官就是要清闲吧?还是没能力治理地方?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因为这一道旨意,大唐在接下来十多年,整体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为了升官,所有的州县,都开始向着营州等地学习,同时打听如何快速提高州县的生产生活。

即便有的官员反应迟钝,或者没有能力脑子笨,但是附近州县都富裕起来,他们不跟着学习,一下就突显出来。

有人跟着附近州县学习,有人因此丢官,也有人是借助了家族的力量。但是无论怎么样,大唐普通百姓因此受益。

这些是后来的事情,刚颁布圣旨的时候,朝野一片哀嚎,因为不止地方官吏要考核,三省六部同样要考核。

贺兰州的冬天很冷,远超蓟州,而且这边有极端天气,冷得人无法出门,即便是薛玖也没有办法,只有窑口还在开工。

好在年后气温会迅速回暖,有贺兰山的格挡,整个银川平原,北部比南部气温要高一些。

开春之后,还是老规矩,趁着倒春寒翻地,先弄去年开垦的土地,然后才是开荒。

宁夏极端天气多,不适合种植白菜,所以薛玖让人多种植萝卜,萝卜切片晾干,不但保存时间长,炖肉熬汤甚至煮粥都挺不错的。

俗话说,萝卜上市,药铺关门,可见这东西对人体有多好。

先开出来的土地,直接把萝卜和南瓜的种子种下去,盖上麦秆,等生长起来的时候,天气已经暖和,到时候再移栽就是。

有播种机在,种植小麦是最方便的,平整好土地,一个人拉着播种机就能快速播种,后面由人掩盖就可以了。

也正是如此,薛玖才有信心,把银川平原这片土地,尽可能的开垦种植。

随着天气转暖,整个银川平原都忙活起来,堆积了一个冬天的肥料被撒进地里,成片的土地种上了小麦。

薛玖很喜欢看到这种忙碌的场景,这意味着将来能收获大量的粮食。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薛玖也是如此。

去年贺兰州的改变,给了所有人信心,今年干活也更卖力,再也没有人怀疑,这里生活会不会变好。

集中了所有人干活,整个银川平原,足足四十多万人,每一个府兵管理一百人,每一个老农协助两队,每一个小吏管理十队,每一个官员管理一百队人,所以是忙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