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穿书后,我实现了上辈子的愿望 >  第225章 高考

恢复高考的事情正式下发通知后,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广播、报纸等渠道了解的报考条件。

知青院这边,江砚给大家带来了一份报纸,上面详细的叙述了参加高考的条件和流程。

规定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不超过25岁,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

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身体健康等。

对实践经验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

报考的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确定报考文科或理科,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报考外语专业的需要加试外语。

报名时可按学校和科系填写2至3个志愿。

最重要的是,需要提供能证明身份、学历等的相关材料,如身份证明、介绍信、知青相关证明、学历证明等。

并且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到所在公社、街道或指定报名点报名,填写报名表格,缴纳报名费。

所以这段时间,大队长家也是时不时的迎来送往。

沈小夏这一行人是一起去的大队长家,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东西。

桂花婶子来给他们开的门,看见他们成群结队的过来,就知道了他们的来意,脸上依旧带着温和的笑意,“来找你们队长叔的吧?进来吧,他刚好在家。”

沈小夏等人齐齐道谢,“谢谢婶子,打扰了!”

随着桂花婶子进了堂屋,看见大队长正逗着家里的小孙子玩。

小孙子长得圆滚滚的,甚是可爱,见到沈小夏这一群人,也不害羞,还问了声好,“哥哥姐姐们好。”

大家也都笑着回应,“你好呀,小朋友!”

大队长同样知道他们的来意,让桂花婶子把小孙子抱了下去,也不拐弯抹角,冲着沈小夏等人直接开口,“你们的来意我知道,介绍信我会开的,你们到时候直接来拿就行。”

听见大队长的话,众人都长舒了一口气,这要是大队长搞事,故意找麻烦不给他们开介绍信,他们还有的磨。

见大队长这么干脆,一点没有为难他们的意思,一个个的立马真心实意的鞠躬表示感谢,“谢谢大队长,您太好了!”

“谢谢队长叔,谢谢…!”

“队长叔,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

大家把带来的东西都放在了堂屋的桌子上,也没觉得心痛,反而很感谢大队长这么干脆的态度。

大队长看了眼那些东西,也没说让他们带回去的话,随意的摆摆手,“行了,没事你们就回去吧。”

众人也不再打扰,再次道了谢,然后从大队长家离开了。

桂花婶子从屋里出来,翻了翻他们送来的东西,发现礼是真的不轻,除了糖酒烟茶,还有不少的钱和票,不禁感慨,“这些娃也是不容易,估计是怕你为难他们,所以才准备了重礼。”

大队长撇了撇嘴,“我为难他们干啥?能考上是他们的造化,我才不愿意学葛满仓那一套呢,看的人膈应!”

葛满仓是隔壁村子的大队长,仗着自己大队长的职务,没少给自己捞好处。

桂花婶子失笑,“你啊…!”

沈小夏他们出了大队长家的院子,也都有点恍惚,都准备好打长久战的准备了,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结果他们口都还没开,事情就成了。

韩竹心失笑,“咱们这位大队长,还真的是别具一格!”

沈小夏也笑了,“反正是好事,”说完话音一转,“接下来咱们就好好准备吧!”

考试前一天,大家早早地收拾好了考试用品,再三检查着准考证、铅笔、橡皮、钢笔等物件。

晚上,沈小夏躺在床上,脑海中不断浮现着这段时间复习过的知识点。

虽然这是她人生中第二次参加高考,但是依旧避免不了紧张的情绪。

她还以为自己会紧张的失眠,但是真闭眼后,没一会儿她就睡着了。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知青院里就有了动静。

沈小夏是被闹钟叫醒的,醒了后也没有耽搁,立马穿衣起床。

洗漱好后,从空间里拿了一份早餐吃了,吃饭的间隙还翻看了下语文课本,试图抓住最后的时间再多记一些诗词典故。

韩竹心和赵灵灵也早早地就起了,准备着早餐和检查要带的东西有没有缺漏。

男生们那边,贺廷远、谢云珩、赵凡、胡时轩几人,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还在交流着政治题的答题思路。

江砚也来了知青院准备和大家一起出发,他走到沈小夏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说,“夏夏,别紧张,你一定行的。”

沈小夏抬起头,回以一个微笑,“放心,我不紧张。”

她昨晚是有点紧张,今早睡醒之后那股紧张的情绪反而不见了,此刻的心境相当的平和。

收拾妥当后,他们一行人迎着寒风出了知青院。

秦松的自行车也被拿过来了,八个人,四辆自行车,刚好。

此时,天边才刚刚泛起鱼肚白,整个村庄还在沉睡之中,只有他们的脚步声打破了周边清晨的宁静。

一路上,大家都没有过多的言语,心中都怀揣着对这场考试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

寒风如刀,割在大家的脸上,半路上,天空中渐渐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他们的头发、肩膀上,好在雪还不是很大,不影响出行。

赵灵灵忍不住感叹,“这雪下得可真应景,就像我们此刻的心情,纯净又带着一丝紧张。”

韩竹心笑着回应,“说不定这是个好兆头呢,瑞雪兆丰年,咱们今天一定都能考出好成绩。”

快到考试地点的时候,路上赶考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和他们一样的知青,也有当地的青年。

大家虽然互不相识,但眼神交汇时,都能感受到彼此心中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改变命运的执着。

大家相互点头致意,仿佛在传递着一种无声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