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数位同样在天仙境的腌臜古佛跨越时空而来。

需知世间古佛果位,尽皆陈列在黄衣之主栖息的寰宇星湖之中。

黄天道国覆灭这种惊天大事。

自然瞒不住这些南无星宿佛座下走出的古佛们。

五智如来。

中央混乱如来、东方嗔恨如来、南方傲慢如来、西方贪欲如来、北方嫉妒如来。

以及执掌东方净土的东方三光如来、掌管西方净土的西方往生如来,加上一个欢喜如来。

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诸位道友,十一位天仙境腌臜齐聚一堂,不知可有见佛心生畏惧者?”

真武大帝朗声一笑。

手中玄天剑浮于身前,身边龟蛇二神同样未见惧色,化作剑、盾悬于两侧。

玄天剑上流淌着历代帝王加持的愿力。

宋真宗避讳赐名、元世祖降笔扶鸾、明成祖敕封上帝、清乾隆救火留印。

四朝香火气运在这一刻尽数凝聚。

“道友何出此言。”

“若不能拯救普世诸苦,成佛与吾何加焉。”

地藏王菩萨左手持救苦宝珠,右手四股十二环执锡杖,坐于千叶青莲花之上。

闻言,阴世里的地府酆都二十四圣心中暗惊,缝隙里漫出的幽光,将一众鬼官道人的身影拉得颀长。

此时出现在这里的,都是幽冥有数的鬼帝阴神,自然见识都非寻常可比。

南明公召爽锦袍绣朱鸟,北明公吴季札青衣束带,两人并肩而立。

前者盯着锡杖顶端的宝珠,后者则望着地藏菩萨持杖的姿态,神色各有沉吟。

北帝上相秦始皇玄冕垂珠,十二旒玉串下,目光扫过地藏王菩萨手中四股十二环执锡杖时,心中微惊。

“此锡杖……”

秦始皇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久居帝位的威严。

“与真武证道之路,似乎有着某种玄妙关联。”

北帝太傅魏武帝闻言,按在剑柄上的手指微微一动。

“上相明鉴。”

“真武以香火证道,地藏持锡杖渡厄,二者皆是借众生愿力修行。”

“然而……”

北帝太傅魏武帝曹操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鬼官道人。

“真武之道,似乎更为……”

“更为贴近民生。”

水官司命晋文公适时接话,腰间佩戴的玉带上的水波纹无风自动。

“诸位可还记得,真武最初显圣之时?”

闻言,东明公夏启掌心的龟甲忽然绽放出温润光华,上古记忆如画卷般展开:

“当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河倒悬,洪水肆虐。”

“上古先民躲在山巅,见龟能潜渊长生,蛇可蜕皮复生,便奉龟蛇为护佑。”

“那时玄武尚以龟蛇之形显圣,神形渐显,身兼龟蛇之灵,竟真如同先民所盼那般,能引百川归海。”

西明公周文王广袖轻拂:

“玄武为颛顼之佐,位列四方神。”

秦始皇抬首,玄冕微震,玉旒轻摇:

“朕统**之时,曾于咸阳宫祭祀四方神,玄武仍配享北方坛。”

“彼时其形仍是龟蛇缠绕,与青龙、白虎、朱雀并列,尚居末位,算不得顶尖神只。”

“真正让玄武脱胎换骨的,还在宋代。"

这话勾得魏武帝剑眉一挑:

“孟德倒也记得,宋代北境多事,辽金铁骑常犯边境,官家盼北方神镇厄,便着力推崇玄武。”

“李唐认老子为祖,宋代则称财神赵公明为宗亲。”

“赵公明字玄朗,玄字犯了忌讳,官家下旨改‘玄’为‘真’,‘真武’之名,自此传遍天下。”

说到这,魏武帝语气添了几分郑重:

“道宋一朝,官家屡次加封。”

“从‘真武灵应真君’到‘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真武彻底从四方护卫神,升格为道教大神。”

“我当年阴世领兵讨逆,曾见边关驿站里供着真武像,将士们出征前必焚香祭拜,说能得真武庇佑,刀枪不入。”

周武王抬手指向上空的虚星,那里正有一道玄色光痕划过,伸手肩上有青鸾而鸣:

“元代时,真武信仰更盛,祭祀多以‘降笔扶鸾’为显灵之兆。”

“据传上古神农氏时,东方木公化出青鸾,后被天帝收为差使,奉瑶池金母之命下凡度世。”

“只因青鸾常泄天机,老祖便削其喙,令其不能多言。”

“凡间后人仿鸾形,取桃枝做‘鸾笔’,状若双翼,嘴含柳枝,求神明借笔赐示。”

“元代宫观里,常有善信扶鸾,说真武曾借鸾笔写下‘镇北安邦’四字。”

齐桓公捻须的手顿了顿:

“到了明代,真武更是得了天命加持。”

“明太祖鄱阳湖战陈友谅,据说当时风急浪高,陈友谅战船首尾相连,欲用火攻,谁知风向骤变,反烧了自家船只。”

“明太祖事后说,是‘真武神佑,遇风纵火’,自此皇明每有大典,帝王必先往真武庙祭祀。”

南明公召爽忽然插话:

“永乐帝更是将真武抬到了极致。”

“永乐帝靖难起兵,世人多言其‘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朱棣便亲下诏书,尊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称真武是‘北极紫微垣佐命之神’。”

“还命人在武当山建太和宫,铸真武铜像,高逾丈许,披发仗剑,脚踏龟蛇,气势凛然。”

“我当年在南明掌祭祀,见地方官上奏。”

“说武当山香火鼎盛,百姓求雨、求安,皆往真武殿许愿,十有**能应。”

吴季札青衣束带,素来以德行着称,也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有分量:

“清代虽非汉人天下,却也重真武香火。”

“御花园钦安殿西北角,从前有块青砖,砖下有个脚印似的凹痕。”

“清末太监传,乾隆年间乾清宫失火,火光冲天,宫人扑救不及。”

“忽见钦安殿门开,一道玄色身影走出,站在台阶上向失火处一指,火焰瞬间熄灭。”

“那脚印,便是真武大帝救火时踏下的。”

水官司命晋文公忽然抬手,掠过腰间水波纹玉带,眼含笑意:

“诸位或许不知。”

“真武虽是水神,却常被供奉在火神庙里。”

“一则是百姓求其以水灭火,二则是传说真武曾打败火神华光,收为弟子,百姓便将其视作能镇火的神只。”

“我掌水司多年,见不少地方火神庙里,真武像旁必配水罐,说若遇火灾,叩拜真武,罐中便会涌出清水。”

所以说,真武大帝道行极深,短时间内,便能靠着香火信仰,臻至天仙境。

他们都不会感到有任何意外之感。

因为真武大帝是谁?

麒麟舞云,白泽啸风。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这位真武大帝在宋、元、明、清四朝民间的香火之盛,已隐隐超越其他帝君。

“难怪真武能短时日内臻至天仙境。”

“这般与众生相连的愿力,跨朝代连绵不绝的香火信仰,便是寻常神只修千百年,也难及万一。”

“今日见地藏菩萨的锡杖,再想真武的事迹。”

“倒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香火一道的修行。”

“神之权柄,不在高位,在护众生;道之高深,不在神通,在应民心。”

列位仙官静立其间,各有所悟。

……

清末太监口中真武大帝的传说,出自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真武神佑的箴言,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御制西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