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靖天下 >  第一百章劝进

第一百章劝进

劝进之功,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手段。

虞醒对皇位淡漠的态度,身边很多人都知道的。所以他们不着急劝进。但是陈氏兄弟即便打听到了。也不在乎。

别人或许单纯要一个劝进之功。陈氏兄弟要的是以劝进之功,表忠心。融入云南体制中。

这一件事情,却是虞醒没有想到的。

“两位赤诚之心,孤明白了。”虞醒先要安抚,不能让这两位觉得拍马屁拍到马腿上。

“但是此事关系重大。安南事务,千头万绪,太多事情了。登基这一件事情,有些来不及,时间上也来不及。而今马上要过年了。”

虞醒准备趁着称帝这一件事情,对云南体系进行一系列整合。之前很多部门都不健全。比如说,比如御史台就是一个牌子。

毕竟之前都是战时状态,但是今后已经要从战时状态,或许说先军政治恢复过来。

这里面就有很多工作要做了。

决计不是改一个名号,就汉王改为皇帝就行了。

否则毫无意义。

而时间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春秋开篇,春王正月。

如果说继承皇位,先皇什么时候死,是很难说的。皇帝要立即登基,这个就不说了。但凡是开国之主,登基称帝,莫不是一年之初,春正月。

改元称号。

而现在,双方在秋后开战,交战两月余,祥兴六年已经到了尾声。登基这一件事情,需要很多准备。别的不说,最少弄一个天地日月坛。

后世的天坛,地坛,是后来分开的。日坛,月坛也分开了。

这个从礼仪上说,怎么说都行。但是祭天决计不可或缺的。

各种礼仪安排训练。没有几个月是万万不能行的。

明年,也就是祥兴七年是万万不行了。

只能算后年了。

好容易安抚下去。随即陈日赫领兵南下,整合了安南南方乱七八糟的军队,浩浩荡荡的南下,打占城去了。

虽然有一些耗费,但是占城本身也很丰富。再加上吴哥在。

虞醒只需要供给前期物资,接下来就足以自给自足了。

不得不说,中南半岛是一块好地方,就是战后恢复也要比其他地方快太多的。

只是,劝进这一件事情却传开了。

陈国峻与陈日赫劝进的消息传开。整个云南上下,似乎恍然大悟。一个个都上书劝进。

能当面劝进的就当面劝进,不能当面劝进的,就千里迢迢上书劝进。

他们似乎将虞醒的拒绝,当成了形式主义的三劝。

这个时候,虞醒怎么说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必须上书,谁不上书劝进,就代表着对汉王殿下的不忠诚。

这可是要命的事情。

虞醒不得不面对如此浪潮,做出反应。

他召见了谢枋得,说道:“谢相,而今万劫之战后,我们对鞑子也算是有一点优势了。甚至可以说,我有生之年,覆灭鞑子,并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了。但想要北伐,依旧有很多问题。”

“首先是兵力,欲与鞑子大战,非百万之众不可。而今全军上下,不足三十万,这百万之兵从何出?”

“然后是粮草,供应百万大军的粮草从什么地方来?安南大战之后,想要尽复旧观,也需要数年。而缅甸的粮食调度,今日如此艰难,将来,难道想让缅甸的粮食还走山路不成?”

“更不要说钱了。”

“灭国之战,就是金山银山,也不足用。云南而今府库里,只有欠条。今日勉强支撑,将来难道还用这种办法来打北伐之战吗?”

谢枋得立即明白虞醒的言下之意。

现在有这么多的事情,你去搞什么劝进。

“殿下,这些事情都一件一件的做。但是殿下奋战六年。有今日之基业,有大功于天下,纵然殿下不在乎,但是那些跟随殿下奋战到现在的将士,特别是那些已经不在的将士。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殿下难道真不为他们着想吗?”

虞醒一愣,无数人浮现在眼前。

大柏树下一幕幕,似乎在眼前浮现。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有很多可能。但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来说,他们唯有盖棺论定。

但是该怎么盖棺论定啊?

虞醒是汉王还是皇帝,对他们的评价,就截然不同。

谢枋得这一句话,深深刺入虞醒的心中。

有些东西,或许虞醒不在乎。但有很多活着的人,或者死去的人却在乎。

“即便如此,这一件事情,也不该如此着急。这几年,一心奋战,很多事情都是急就章。而今建国立基。很多事情都要准备。谢相,大宋是如何亡国的,你是知道的。而今大汉新立,一切从头开始。自然要建立一个新世界。汉唐之教训要吸取。两宋之教训也要总结。这也是丞相之责。”

“臣明白。”谢枋得说道:“只是下面人都上书了。总要给一点暗示吧。比如,陛下觉得,什么时候合适。”

谢枋得已经提前改口了。

虞醒沉默片刻,说道:“祥兴七年已经够了。”

祥兴年号没有八年了。

“陛下,臣自然会安抚下面,只是臣以为陛下该回昆明了。张道宗已经到升龙,安南初定,大军出战一年有余,将士疲惫。总该让将士回家了。而家中很多事务,也必须让陛下来处置。”

安南的局面暂时稳定下来。

江北不用说了,百废待兴。正在将荒地重新分配。有人家认领的,令原主认领。没有原主认领的,那就划为朝廷所有,赏给有功将士。

而江南各刺头都去打占城了。

重建各府县的工作,也要徐徐展开。

这都是细致活,虞醒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反而干涉正常政务。而大战年余,也该给将士们放假了。

“好。”

虞醒通过谢枋得放出消息之后,下面劝进的人终于消停了不少。

虞醒也准备回昆明了。

虞醒召见张道宗,问道:“你作为安南新任巡抚,有什么想法?”

张道宗说道:“臣以为安南大战之后,当镇之以静,徐徐图之,期以数年,让百姓熟悉了大汉的统治。到时候,再用民力不迟。”

虞醒点点头,又摇摇头。

安南与云南还是不一样的。

云南为元朝所有,但是云南百姓内心对元朝是没有归属感的。所以虞醒对元朝残余势力清洗的时候,不用多担心。

而安南就不一样了。

安南从五代时期从中国分裂出来,已经数百年了。安南百姓对安南王朝,已经有了向心力了。虽然汉军并不覆灭安南的罪魁祸首。但并不代表,安南民心都归汉了。

如果有一些大动作,劳民伤财。从而让有心人挑拨百姓,从而造成混乱的局面。对云南就非常不利了。

镇之以静是对的。

平稳过度,不增加安南百姓的负担。等几年之后,安南百姓都习惯了云南的统治,双方有了初步信任。有些事情才能做。

但是仅仅镇之以静,对虞醒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安南大部分地方镇之以静。但有些事情还要做的。最重要是海上,安南海岸线绵长,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师,鞑子水师处处登陆,安南想镇之以静都不行。而想要建立水师,就必须大兴船厂,并在沿海一些岛屿建立水寨,这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固然,造船厂由少府负责。水师由总兵负责。但你身为巡抚总揽一切事务。这些事情不得不好好思量。”

“臣愚昧,请陛下提点。”

虞醒说道:“放心,这一两件事情,会有专项拨款的。你只要掌总便是了。还有不要吝啬给安南百姓发钱,就如云南修路事,钱散则人心聚,对我们也是大好事。”

反正虞醒的钱,都是铸造出来的。

“臣明白。”

“安南安全问题解决之后,重点在两件事情,一件事情粮食,这一件事情不要操之过急。正如你说的镇之以静。”

有了缅甸的补充,再加上云南本地的粮食生产,如果不打仗的情况下,云南的缺口并不是太大的。

“另外一件事情,也是朝廷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通商。”

“李鹤会想办法对鞑子走私。这一件事情,你不用多管。你需要管的就是对南洋诸国的贸易,尽快能将铜钱给花出去。赵忠在南洋来往多次,前番在吴哥又立新功,就让他在你麾下任职吧。专司贸易之事。记住贸易之事,关乎朝廷根本,不可不兴,不可不重。”

李鹤对鞑子走私之背后有很多东西,比如支持各路义军。安插眼线,刺杀鞑子大臣等等。这都是需要钱的。

朝廷府库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虞醒就允许李鹤负责这上面的事情。也好从中牟利,养情报组织。

至于李鹤会不会从中贪污,虞醒根本不在乎。李鹤真不想做事,只想搞钱,虞醒自然会给李鹤一个能搞钱的位置。比如皇商,让李鹤富贵一生。

但李鹤这种有原始股的老人,怎么会如此没有出息?

傻子才做这样的事情。李鹤对下面的账目要求更是严格。不会让区区小钱耽误了自己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