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语?使你胆战心惊。”
卢承勤说道:“大王,臣昨夜听卢承令、卢慕直等说,却在军中,近来颇有传言,言大王今南征北讨,大业已成,而察群臣两度劝进,大王皆不允,似竟若有谦抑待他人之志,则若如此,将士便勠力尽效,复有何用?恐终不得功勋可立,富贵可致!故诸军上下,已是将心浮动,士卒惶惑。大王,臣虽愚钝,亦知此言虽近悖逆,可也正如大王自言,亦实人情之常也。
“大王,昔汉光武亦起兵於河北,将士追随者皆望封侯,终以功名激励而定天下。
“比之以昔,今我军将士效命疆场,亦莫不望尺寸之功得以昭彰;臣等蒲柳之姿,亦尽乞攀龙鳞,附凤尾。若一旦勋业无寄,何以系天下之心?功高不赏,恐非安军定邦之计!故臣闻之,善用兵者,不以战为先,而以赏劝其功;善驭众者,不以威为本,而以信结其心。
“今大王西伐伪唐,还歼宇文化及,东灭李密,山东、河南、江淮无不望风归附,天下大势已趋一统,功高日月,而两辞劝进,虽示谦恭,唯忧将士疑於恩泽不至,功臣虑其名位无依!
“故臣斗胆昧死,敢再进言,当此之际,大王诚宜循光武之轨,顺天应人,正位称尊,以定君臣之分,酬功臣之赏,示将士爵禄之期,则众心有所归,忠勤有所望,天下可以定矣。
“况今四方犹未靖也,尤须大义名分,以一视听!臣伏求大王权衡轻重,俯察群情,务以社稷为重,以万姓为念,上承天命,下顺人心,早正大统,使乾坤清朗,功臣得位,四海归心。则汉高、光武之业,可期而至矣。若仍谦退自持,不正名位,臣唯恐豪杰寒心,伤骁勇之志,时机一失,悔之无及!愿大王决断无疑,以成不世之功,垂范万代。臣再拜而昧死敢言之!”
李善道耐心听罢,起身下堂,扶起卢承勤,拍了拍他的胳臂,说道:“承勤,你是在清河跟从的我。跟从我后,你勤勤恳恳,虽无殊功,然涿郡诸地之定,多赖卿族之力也。你的功劳,你诸弟的功劳,我半点也不会忘怀。军中诸将、十万将士浴血疆场之功,我更不会忘。”
——却卢承道的兄弟子侄,目今效忠於李善道手下的,为数着实不少。不仅在他们家乡涿县、涿郡,出任郡县官吏,为李善道安抚一方士民者有之,出任军中各部,担任参军之类职务的,也颇有之。卢承勤提到的卢承令、卢慕直,现就分是在焦彦郎等军中任随军参军、文书之职。
这番李善道对卢承勤说的话,可算肺腑之言。
说的很直接,“虽无殊功”的话都直言了,这卢承勤降从李善道后,能力有限,确是没立过甚大功。也很恳切,“多赖卿族之力”,亦是实话。范阳卢氏为涿郡望族,海内有数的高门之一,却涿郡先经罗艺、高开道等之割据,最乱时,郡中的大小盗贼何止十余股之多,当下又是抵挡突厥从河北南下侵扰的门户,的确是多亏了卢氏助力,才得以让李善道不必过多操心。
但不必多说,其实也正是因了“虽无殊功”,这卢承勤方今天,一砍了宇文化及等的脑袋,又见李善道下的诏书中,有“悖乱弑逆,坏君臣之伦”、“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今孤行此,以正纲纪、安天下也”等言,才急忙忙地来求见李善道,单独向李善道上劝进之言。
李善道言辞恳切,“真情流露”,卢承勤当然也需要“真情流露”,便不知怎的,硬是挤出了几滴眼泪,哽咽着说道:“大王!臣今日昧死进言,非为臣一己之私利,实为天下苍生计,为大王的大业久长计。群臣已两度劝进,若大王再仍推让,何以慰将士之心?何以服四方之望?臣惟愿大王上顺天意,下应人情,早正大位,使名分既定,纲纪复张,则天下有归,万民仰戴,神器有主,天命不僭。大王若迟疑不决,臣深恐豪杰解体,士庶离心,悔之迟矣!”
言罢,他伏地再拜,声泪俱下,情真意切。
“好,好,好!承勤,你的忠心,我知道了!”李善道再次把他扶起,说道。
卢承勤擦着眼泪,说道:“臣失礼,敢请大王降罪。”
“你一片忠心,我降什么罪?”李善道令在堂下从侍的王宣德,给卢承勤端来一杯茶汤,叫他喝了,笑道,“承勤,我还不知道你这般能言。说了半晌了,渴了吧?喝口水,解解渴。”
卢承勤赶忙谢恩,接过喝了。
李善道回到主位坐下,叫他也坐,又与他说了几句话。卢承勤今来谒见李善道,要说的话,都已说了,李善道又刚才两次给他说正在忙着,便不敢过多打扰,就识趣地辞拜而出。
送他到堂门口,见他身影出了院子,李善道转回堂上坐下。
再来审阅魏征、裴矩等拟的抚民条陈,李善道却有点心不在焉了。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闲暇之时,他没少看史书。卢承勤适才的劝进之言,大抵意思,出於莽新末年,耿纯进劝刘秀称帝之语,他自是知晓。但不论卢承勤所言出自何典,这通话的意思是不错的。
“三劝三让”,已经进劝两次,让了两次了,姿态差不多了,再来一次进劝,就可接受了罢。
李善道提笔,在空白的纸上写下了两个字,却是“贞观”也。该词出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即正,观即示”,意指以正道示人。
……
倏忽已入三月,中旬这日,魏征、屈突通为首,这次连河东的刘黑闼、李靖、陕县的秦敬嗣等的名字也都列入了,还有新降从李善道的朱粲等,并及河北、山东、河南、河东、陕虢等地,凡属李善道治内的诸州、诸郡长吏,亦或名在其间,或单独上表,第三次群臣劝进。
表云:“臣等昧死再拜上言:臣闻天道冥渺,必显兆於尘寰;帝运攸归,终垂象於黎庶。今海内鼎沸,群雄逐鹿,而天命所属,已在大王。臣等不避斧钺,敢沥肝胆,陈情於前。
“窃观谶纬所载,‘李氏当王’之谶,播於天下;‘桃李子,得天下’之谣,遍传宇内。昔大王潜龙在渊,栖身瓦岗,所居之地,‘桃花谷’也,谷中桃李繁茂,春华秋实。此非天意默示,谶应名实者乎?桃李之兆,早植根本;天命所归,岂是偶然!
“暴隋无道,荼毒生灵,大王首倡义师,奋雷霆於瓦岗,群雄影从,乃共伐之。此匡天下之第一功也。宇文化及弑君篡逆,祸乱朝纲,大王提虎狼之旅,破奸佞於黎阳。贼党授首,此再造伦常之第二功也。翟让蒙冤罹难之际,大王悲愤填膺,誓雪奇冤。三军缟素,志士从义,此彰天下忠义之第三功也。李密自恃王者不死,窃‘桃李’之谶,悖逆反复,荼毒河南。大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削平之,此非唯拯黎民於水火之第四功,尤诚伪不胜真之明验也。
“至若平定河北,肃清山东,收河南於版籍,此皆大王神武,席卷八荒。武功既着,文德尤彰:开黎阳、兴洛二仓,赈济饥馑,活民百万。当是时也,饿殍得以复苏,流离得以安堵,老弱负釜甑而归,壮者荷锄耒而耘,此仁之一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田租减其三成,户调去其苛繁。春耕秋获,不夺农时;商旅往来,不征重税,此仁之二也。礼贤下士,唯才是举。寒门得以登仕,豪杰竞相来归。设庠序於州县,兴教化於乡野,此仁之三也。整顿吏治,清明刑狱。黜贪腐如敝履,奖清廉若珍宝。狱讼得其中正,冤屈得以申张,此仁之四也。
“今河北士民,箪食壶浆;山东父老,扶老携幼;河南百姓,望风归附。童谣传於闾巷,‘桃李花开日,天下太平时’;耆老聚於乡社,‘但得汉王在,不羡尧舜年’。又今四境,吉兆频仍,瓦岗旧寨,忽生连理之枝;黄河清波,三日不绝。泰山上表,尝见紫云覆顶,中有龙凤呈祥;贵乡父老,手植桃李千株,以‘应谶林’名。此皆人心所向,天命眷顾之兆也。
“昔文王有百里之基而王天下,周武伐纣,白鱼入舟;汉祖兴邦,五星聚东,光武三岁而帝业成。今大王德配天地,功盖古今,握山河之险,拥带甲百万,据仓廪之实,得兆民之心。文德足以安黎庶,武功足以定祸乱。若犹谦退不受,上违天命,下负民望,臣等窃为大王不取也。伏惟大王体天心,顺民意,早正大位,以安社稷。使神鼎有归,苍生得主,则功超三代,德迈五帝,岂不盛哉!臣等昧死以奏,不胜惶恐之至。谨奉表以闻。”
表上,王府外士民呼声震天,堂上群臣跪满阶墀。
李善道环顾诸臣,见屈突通等老将须发皆白,犹自跪拜;王须达等将目光炽热;文臣们更是泪湿袍袖。良久,他仰天长叹:“诸公逼我至此,善道若再固辞,恐负苍生之望。然有两事需先行:一则抚阵亡将士家属,二则减免河北、河南、山东赋税;此两事毕,方可议其他。”
群臣闻此,皆顿首再拜,山呼万岁。
……
吉日选在四月初八。
晨曦微露,贵乡南郊早已筑起三层圜丘祭坛,旌旗猎猎,仪卫森严。
辰时正,钟鼓齐鸣。李善道身着十二章衮冕,玄衣纁裳,在礼官引导下缓步登坛。身后,屈突通、魏征等一众功臣着朝服随祭。坛下,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禁军甲士环列如林。
燔柴升烟,瘗玉埋帛。太祝官朗声诵读祭天文告:“维汉王二年,岁次庚辰,四月戊子朔八日乙未,嗣天子臣善道敢昭告於皇天上帝:隋室陵迟,四海板荡,臣仗义起兵,拯溺救焚……,今群臣逼予,万姓推戴,不敢固违天命,谨以今日祗登大宝。惟祈上天眷命,永绥兆民!”
读毕,李善道亲执圭璧,向苍天三跪九叩。
其时,恰有祥云缭绕,日光破云而出,照彻祭坛。观礼群臣皆以为吉兆,欢呼雷动。
礼成,御驾还宫。沿途百姓夹道跪迎,山呼万岁之声,不绝於耳。
还至王府,巳时三刻,正殿受禅大典开始。
殿中设紫宸御座,左右陈设卤簿。李善道换戴通天冠,服绛纱袍,在礼官引导下升御座。司礼官唱赞,群臣依班次入殿朝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首先由薛收宣读即位诏书,宣布国号为“汉”,年号“贞观”,大赦天下。继而,魏征奉上传国玉玺,——正是得自宇文化及军中的隋之国玺。
接着举行册封大典。
册封正妻卢氏为皇后,诏书称其“德配坤元,功在社稷”,特赐鸾驾,仪同天子。又册封徐兰、王娇娇、裹儿等为妃。封赏屈突通、魏征等功臣,或晋升国公、或赐食邑,或加勋爵。又追封已故之从龙诸臣,皆赠谥号,又特追封义士王伯当为忠勇公。
未时,宫中设宴,——王府已改称宫城,李善道与新封的皇后、诸王公大臣共庆。
李善道坐御榻,接受群臣轮番敬酒。
席间,王须达、高延霸、高曦、徐世绩、单雄信等旧臣、昔友尽皆感慨万千,回忆当年在瓦岗起兵时的艰辛;王君廓、薛万彻等将领则意气风发,畅谈平定天下的抱负。李善道又专门召单雄信至御前,温言抚慰:“往事已矣,望卿今后尽忠报国,共襄盛世。”单雄感泣谢恩。
宴至酣处,李善道命取笔墨,即席赋诗一首:“昔在草莽间,今登九重天。非为好大位,实为拯黎元。愿与诸公共,四海清晏然。”诗成,群臣争相传诵,皆称圣主仁心。
是夜,贵乡城内灯火通明,军民同庆。
新铸的“天命归德”宝鼎被安放在行宫前广场,供万民观瞻。鼎身铭文记述了从起兵到称帝的历程,最后刻着李善道的亲笔题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新月如钩,悬挂贵乡城头。春去夏至,城外夜下麦浪翻涌,夜风拂过田畴,送来阵阵禾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