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936章 目标全世界(合章5K2)

翌日清晨,崇德殿前。

文武百官列队而立,却比往日多了几分躁动。宫门甫一开启,众人便迫不及待地涌入殿中,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御阶之上——那里除了端坐的女帝万年,还多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苏曜一袭赤色王袍,正负手而立。晨光透过殿顶的琉璃瓦,在他周身镀上一层金边,恍若神人。

“陛下万岁!”

“唐王千岁!”

群臣不约而同地跪拜行礼,声音在殿中回荡。不少人偷眼打量着这位“死而复生”的传奇人物,试图从他脸上找出蛛丝马迹。

“诸位请起。”

苏曜声音不大,却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他环视众人,目光在几个面色异常的大臣身上多停留了一瞬,吓得那几人差点又跪下去。

“孤此番经历,想必诸位都已听闻。”苏曜嘴角微扬,“这天机玄妙,不便多言。但有一事,今日必须告知天下。”

他拍了拍手,侍从立刻抬上一幅巨大的绢布地图,在殿中缓缓展开。当那前所未见的图案完全呈现时,满朝哗然——

那竟是一幅囊括了西域以西、南海以南的完整世界地图!

“此乃孤之魂魄离体时,得天帝所示。”苏曜面不改色地扯着谎,手指点在地图东方的一片赤红之国,“如各位所见,我大汉天下不过只居于这世界一角而已”

“什么?!”

此图一出,即便是之前见过苏曜不时拿出精细的令人震惊的各种地图的人,也全都看傻了眼睛。

“这这怎么可能?!”

皇甫嵩第一个失声惊呼,他颤抖的手指悬在地图上,却不敢触碰分毫:

“我大汉疆域竟不足天下十一?西域之外的土地竟然如此广袤?!”

大汉时,中国可不是后世那闭关锁国,对世界两眼一抹黑的状态。

极有进取开拓精神的大汉使节们远走四方,他们沿着丝路之路前行开拓,翻越葱岭,不但建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国,更是与当时的贵霜(大月氏)和帕提亚(安息)帝国都建立了联系,大家是互相知道彼此,甚至互通过使节的。

最早在张骞通西域时,大汉便与安息国建立了联系,在张骞最后一次出使归汉的同年,他在西域的副使抵达了帕提亚帝国的首都,得到了米特拉达梯二世的隆重接待,二万官兵夹道欢迎。

不过两国之间到底还是相隔太远,中间又隔着贵霜和康居等国,交往仅仅限于商旅流通和远方不时的传闻与偶尔西域来的高僧。

远远不知道这安息国竟有如此大的疆域,竟还能在唐王的地图上几乎是位于世界的中心。

不过相比安息,贵霜他们就熟悉许多了。

在汉和帝时期,班超收服西域时双方就曾结盟,一起出兵平定疏勒、击败莎车,后来这个贵霜王甚至还居功自傲,恃功向汉和帝求娶公主,最后被断然拒绝,双方反目大战。

当时的贵霜王,自持其国力强盛,企图利用大汉正在与北匈奴大战的时机,派出谢姓副王率七万大军自西向东,翻越葱岭杀向班超,欲驱逐大汉,建立自己的西域霸权。

班超自然不会让轻易得逞,立刻调动驻防汉军的同时征发西域诸国联军与其大战。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西域都护府的联军大胜,贵霜认输赔款,自此以后,两国通好,其岁奉贡献,这个状态甚至一直维持了几十年,即便大汉后来数次放弃西域,然后又屡次开通,贵霜都再未与汉为敌过。

直到桓帝以后大汉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不绝,元嘉二年(152年),汉西域长史正敬为于阗所杀,紧接着永兴元年(153年),车师后部王阿罗多又起兵反汉,至此大汉在西域的统治逐渐崩溃,一直到灵帝时期,凉州羌乱不绝,西域通道遂断,大汉也终于彻底的失去西域,再也没有一丁点西方的信息。

如今,眼看苏曜地图,不但将大汉领土和西域诸国的疆域画的一清二楚,那贵霜和安息的疆域更是远超众人想象。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安息以西,竟还有一片标注为“罗马”的广袤疆土。

其幅员辽阔非但不亚于大汉,甚至视觉冲击犹有过之!

“这罗马是何国?其疆域竟能与我大汉鼎盛之时比肩?真是闻所未闻!”

贾诩眯起眼睛,盯着地图上那片陌生的疆域,声音略有发颤。

苏曜微微一笑,手指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滑动,直抵地中海沿岸:

“此国又名大秦,立国已近千载,其都城罗马人口上百万,疆域海陆相连,横跨三洲,拥兵百万。”

“大秦?!”

这下连一向稳重的卢植都惊呼出声:

“昔年西域都护府属吏甘英曾受命出使大秦,直抵西海沿岸,受安息阻挠不得出海,无功而还。”

“据其记载,大秦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怎会如此广袤?!”

苏曜笑而不答,又指向安息以南:

“此处为天竺,即是白马寺中所供佛陀的诞生之地。其国曾十分强盛,不过现今已分裂为数十小邦军阀混战,大半领土如今都已为这百乘王所并。”

必须要说,苏曜这番话并非全都是事实,其中某些部分为了强化说服力实际上是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但是,在座的群臣自然也没人会懂,随着苏曜的讲解,殿中群臣真就是如听天书一般,一个个瞪大眼睛,生怕漏掉半点信息。

即便是最博学的蔡邕,此刻也像个蒙童般频频点头。

然后,苏曜突然手指一转,点向东海之外:

“此处乃是倭人诸邦的岛国,其中有一大国曰邪马台,其女王卑弥呼曾遣使至辽东。再往东去——”

他的手指划过浩瀚大洋,然后突然手指一甩,转到了地图另一侧,落在极西之地的一大片陌生大陆上:

“此地名为殷洲,有玛雅、阿兹特克等文明,其金字塔巍峨壮观,不输我长安未央。”

“殷洲?!”

袁绍也顾不上为何苏曜说着东去,结果手指却点到了西边的事情,只是突然瞪大眼睛:

“莫非是殷商遗民所居?当年武王伐纣,确有记载殷人东渡之事!”

苏曜笑而不语,算是默认。这个时代的人对殷商东渡的传说深信不疑,正好省了他解释的功夫。

“唐王此图,当真匪夷所思.”

贾诩突然开口,眼中精光闪烁:

“却不知唐王展示此图,意欲何为?”

这一问,顿时让沸腾的朝堂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意识到,刚刚经历了死而复生一幕的唐王殿下突然拿出这样一幅震撼人心的地图,绝不会只是为了让众人开阔眼界。

而考虑到这位大将军过往的作风,不少人心中都是一个咯噔。

不会吧,不会吧。

现在才刚刚平定天下,再怎么想也不会吧?

拿出这个地图总不能是为了

“自然是为了出征!”

嘶——

苏曜话音一落,满堂尽是吸气之声。

“出征???”

“唐王不可!”

“大将军三思啊!”

在一阵沉默之后,突然间朝堂上爆发了激烈的反对之声。

太傅卢植的象牙笏板刚刚都惊得啪嗒坠地,现在连忙捡起来,出列力劝:

“唐王殿下,自凉州羌乱与黄巾之乱以来,各地天灾**不断,朝廷内忧外患不绝,十常侍与董卓之乱更是撕裂了天下,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暴尸荒野。”

“如今虽幸得殿下力挽狂澜,重归一统,可各州府库依然空虚,农事仍多有荒废,流民还有许多需要安置,残垣断壁犹在眼前,朝廷哪有余力大举出征,而且还是横跨万里的劳师远征?”

“太傅说的是啊。”

一向站在苏曜一边的贾诩这时也忍不住站出来劝说:

“唐王明见万里,科举取士打破门第桎梏,考成法整饬吏治清明,度田令均平赋税,这些新政一项项皆是功在千秋的德政,但同时也都需大量人力与财力支撑。”

“如今天下初定,各州新政初行,尚在磨合,地方官吏对新制的推行尚需时日熟稔,若此时贸然兴兵,恐新政半途而废,先前心血付诸东流也。”

紧接着,尚书令朱儁也上前谏言:“陛下、唐王,太傅与贾侍郎的话臣亦深以为然。”

“正所谓内政不稳则外战难安,眼下各地水利失修,如黄河流域常有水患之忧,淮河流域亦需疏浚河道;边疆虽平,但长城沿线诸多关隘破损,需耗费人力修缮。且各州百姓刚从战乱中喘息,若再征发徭役、赋税,恐生民怨,动摇国本。”

御史大夫王允也说:“唐王,昔日汉武帝北击匈奴,虽扬威四海,却也致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今我大汉刚经乱世,元气未复,若远征海外,粮草辎重、兵员征调皆是难题,更遑论跨越大洋所需的舟船器械,绝非短时间内能筹备妥当。”

甚至,就连大都督皇甫嵩这位武人,听到苏曜的豪言壮语后想的也不是立千古战功,而是忧心忡忡的说:

“大将军,我军虽骁勇善战,然长途跋涉、水土不服乃兵家大忌。且远征异国,地形、气候、民情皆不熟悉,敌军虚实不明,此去风险难测。”

“那万里之外的疆域,纵使其再是广阔,于我国民又有何益?不如先休养生息,待国力强盛,再图进取不迟。”

也多亏这是老资历的皇甫嵩,其他人虽然心中有这想法,但没几个敢这么明着说的。

远征万里之外?

开什么玩笑啊。

这根本就是大将军的好大喜功嘛。

如此折腾,劳民伤财,绝非盛世之相,若是大将军一意孤行,恐走暴秦一世而亡的老路啊。

明里暗里的,群臣们是纷纷附和反对。

忠臣良将们担心国库损耗剧烈,引发朝政不稳,天下再乱,就连心怀不轨者,也趁机煽风点火,想要动摇苏曜的威望。

这一幕看得苏曜身后的万年女帝是眉头紧皱。

在上朝之前苏曜其实就跟他表达过要远征的想法。

万年虽然刚刚从惊喜中恢复,但也是一万个反对。

她不想放苏曜走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她亲政也近三年了,很清楚朝堂上对此会有多么大的反对。

但是苏曜却信心满满的说自己自有办法。

现在,果然掀起了这庞大的反对声浪,如此轩然大波更是直接把他之前死而复生的神迹表现都冲掉了

这可把万年急坏了,刚轻咳一声开口,准备看着帮腔两句,结果苏曜却是微微一笑:“诸位稍安勿躁。”

苏曜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嘴角挂着神秘的微笑:

“诸位所虑,孤又岂能不知?然此番远征,绝非为穷兵黩武的一时之念,而是为解我大汉数百年的困局。”

“什么?”

“唐王这是何意?”

苏曜呵呵一笑环视众人问:

“诸位可知,为何三代之治时,人民淳朴,社会井然,甚至周朝即便诸侯林立,亦能享国八百余载,而自秦王一扫**后,我朝每过百余年便要由盛转衰,愈发困顿,纵使有识之士倾尽全力也难以挽回其颓势,以至于先后出了王莽和董卓这等废立皇帝、篡夺国政,使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生灵涂炭的国贼?”

苏曜的问题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满朝文武心头。殿中霎时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

卢植的白须微微颤抖,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诧。这个问题他曾在太学讲经时与弟子们辩论过无数次,却从未得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唐王此问.“贾诩眯起眼睛,袖中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玉扳指,“莫非与这世界地图有关?“

苏曜负手而立,赤色王袍上的金线在晨光中流转:“诸君可曾想过,自秦汉一统以来,天下疆域已到极盛,而治乱循环却愈发加速?“

他手指轻点地图,从关中划向东海:“因为行政治理和土地的承载是有极限的!”

苏曜的声音在殿中回荡,掷地有声:

“三代之时,诸侯分封,各治一方,人口稀少,土地广袤。即便一国衰败,自有他国兴起,周天子不过居中协调,故能享国长久。”

“而自秦并六国,汉承秦制,天下归于一统,朝廷直接统御万民,疆域虽广,但人口滋生,土地兼并,豪强坐大,朝廷税源日减,财政困顿,最终不得不横征暴敛,引发民变。”

“更可怕的是——”

苏曜突然提高声调,手指重重戳在地图上:

“当天下大乱时,野心家们再无诸侯牵制,可以肆意扩张,最终形成如袁术、董卓这等巨寇,荼毒生灵!”

这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不少大臣陷入沉思。王允喃喃道:“唐王是说.分封之制本有道理?”

“非也。”

苏曜摇头:

“分封制早已不合时宜,孤要说的是,我大汉必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他的手指点向罗马,一字一句说:

“此国初立时不过一小小城邦,国小民弱,却发展到如今超越我大汉的庞然大物,靠的便是其不断的扩张,以剑为犁,以战养战,不断为其国民拓展生存疆土,吸收周边民族为己所用。”

“而我大汉自武帝以来,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但所得之地皆非什么良田熟地,百姓们繁衍生息终究只能困于于中原一隅,未能真正放眼四海。”

苏曜的声音愈发激昂:

“如今我朝新政初行,科举取士打破门阀垄断,度田令抑制豪强兼并,钱票统一流通促进商贸,此正是加强行政治理能力,使国力蓄势待发之策。”

“倘若在此同时,我们能趁着这百战之兵依然锋锐正盛的时机,向外开拓疆土,效仿罗马人开拓进取,则我大汉必能跳出这治乱循环怪圈!”

苏曜猛地又展开一幅地图,与之前只有国名疆域的地图不同,这上面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航线、商路还有特产信息:

“诸位请看!孙策已在日南郡发现天然良港,可以此为基,直通南海诸国,甚至还可以一路抵达天竺和西海,而更妙的是——“

他的手指突然点向东海之外:

“南洋土地水草丰茂,粮食可一年三熟,倭国列岛更是金银矿产丰富,殷洲大陆亦是沃野千里,而相比起富庶,本地土著人数和武备都不值一提,倘若我们能开拓这几处疆土出来,则我大汉子民再不必困守中原!”

“这,这”

“可是,这些地方,路途遥远,开发恐怕需要极大的时间和人力。”

苏曜的话有着极强的煽动力,但自然并非所有人都被这宏图愿景所感染。

从地图上,只看大汉疆域的大小和比例,他们都能很直观的感觉到这些地方的遥远,还有并未染色的大片空地,显然其无主也不会没有道理。

很简单,即便是大汉领土上,南方广袤的土地也大量都是烟瘴之地,难以开发。

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想要让它们产生收益,那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朝堂诸人可不是没有行政经验的素人,不会被三两句豪言就带跑。

“所以,我们更主要的目标则在西域这边。”

苏曜淡淡一笑,接着手指就点向西域,穿过康居、贵霜、安息等国一路划到罗马:

“与那些没怎么经过人力开发的疆域不同,此地往西多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古国,甚至有传最早的人类文明就是在此处的新月沃土之间孕育。”

“倘若我大军能够一路西进,开通商路,使四海臣服,不但能真正实现日月所照皆为汉土的伟业,其所得财富与土地更是无穷无尽亦,此必能助力我大汉跳出治乱循环,开万世太平之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