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好莱坞现象级导演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其新作《敦刻尔克》,也跟《蜘蛛侠:英雄归来》同期上映。
这部以二战撤退行动为背景的战争片,摒弃传统战争片的冗长铺垫,转而采用非线性叙事与沉浸式音效设计,将观众直接抛入战场。
采用IMAX胶片拍摄的实景画面则赋予影片无与伦比的真实感。
《敦刻尔克》首周便以惊人的1.05亿美元全球票房成绩震撼业界。这一数字不仅远超业内预期,更在暑期档一众商业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夏季档期最受瞩目的现象级作品。
古旋风也在威尼斯观看这部战争影片,他对诺兰的作品一直都很关注,同样是天马行空的创作型大师级导演,有天然的惺惺相惜之感。
即便是诺兰,也是一直以风神为自己奋进的目标,没理由会一直屈居于人后,但要想打破对方的票房纪录,还真是太难了。
任何时代只能有一个TOP,要么击败,要么仰止。
小古笛也带女伴在米兰进入《敦刻尔克》 全球首映院线。
毕竟女伴是诺兰的影迷,这样一部大制作,自然不会错过。
北美市场作为《敦刻尔克》本土阵地,首周末斩获5050万美元,这一成绩在诺兰导演作品中仅次于《黑暗骑士崛起》(和《黑暗骑士》。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部均为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超级英雄电影,而《敦刻尔克》作为原创历史题材影片,能在开画周末取得如此成绩实属难得。
市场调研公司CinemaScore给出的观众评分为A-,略低于诺兰前作《星际穿越》的A,但远高于同类战争片的平均水平。
《敦刻尔克》在45个海外市场同步上映,英国作为影片故事发生地和诺兰的故乡,以1090万美元成为海外最大票仓,反映出英国观众对这段历史的情感共鸣。
韩国(710万美元)、法国(620万美元)和澳大利亚(590万美元)紧随其后,构成影片国际票房的主力阵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华夏尚未上映的情况下,亚洲市场仍贡献总海外票房的28%,显示出诺兰品牌在泛亚太地区的强大号召力。
诺兰坚持使用70mm IMAX胶片拍摄的艺术决策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在流媒体崛起的时代,真正为影院体验而生的电影依然能够创造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
而由汉斯·季默的配乐,也是影片票房有如此表现的关键要素之一。
汉斯·季默利用"谢泼德错觉"音频技术创造的持续升高的紧张感,配合埃尔加《尼姆罗德变奏曲》的经典改编,形成独特的听觉标识,环球唱片随即拿下原声带专辑发行权。
从这些细节,就能知道古旋风在好莱坞商业网络有多庞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敦刻尔克》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也转化为营销亮点。
诺兰的团队复原1940年英军使用的"小船舰队",并实际在敦刻尔克海域拍摄,空战场景使用真实的喷火战斗机而非CGI合成,士兵制服纽扣的排列都严格遵循战时规范。
这种极致的真实追求通过媒体报导形成有效的口碑传播,吸引对历史感兴趣的潜在观众走进影院。
据统计,首周观众中自述"因历史真实性选择观影"的比例达到34%,远高于普通战争片15%的平均值。
全球1.05亿美元的首周票房背后,是华纳兄弟精心设计的发行策略与诺兰作者风格的精妙平衡。
制作成本控制在1亿美元,相较于同类二战题材大片如《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制作成本7000万美元)显得尤为克制。
这种成本控制使影片在首周即收回大半投资,极大降低财务风险。
档期选择体现发行方对目标受众的精准把握,7月份暑期档传统上是青少年观众主导的时段,但《敦刻尔克》反其道而行,瞄准被超级英雄电影忽视的成年男性观众群体。
据ComScore统计,首周观众中35岁以上占比达46%,男性观众占58%,与同期上映的《蜘蛛侠:英雄归来》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有效避免同质化影片的内耗,为严肃战争题材电影争取到足够的市场空间。
而值得玩味的是,演员阵容的"去明星化",与多数战争片依赖一线明星不同,《敦刻尔克》启用大量新人演员,如菲恩·怀特海德、哈里·斯泰尔斯,搭配资深配角肯尼思·布拉纳、马克·里朗斯。
仅汤姆·哈迪作为有限度的票房保证,这种选角策略既降低制作成本,又强化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真实历史中,本就多是普通士兵的集体叙事。
市场反馈证明,诺兰的个人品牌已足以支撑票房,不再需要依赖明星体系。
《敦刻尔克》的首周票房表现标志着好莱坞商业体系内作者导演话语权的提升。
作为同时担任导演、编剧和制片人的"三位一体"电影人,诺兰获得罕见的最终剪辑权,甚至能够决定影片的发行格式。
这种创作自主权传统上仅授予艺术电影导演,而今却在商业大片领域开花结果。
1.05亿美元的全球首周票房证明,制片厂给予作者导演更大信任可能带来超预期的市场回报。
影片也重新定义战争片类型的商业边界。此前,二战题材被认为是有明显票房天花板的小众类型,除《拯救大兵瑞恩》等少数例外,多数作品全球票房难以突破3亿美元。
《敦刻尔克》首周即破亿的表现打破这一认知,最终全球票房预估在5亿美元左右,这当然要算上即将登陆俄华夏市场。
这部战争片也让业界重新评估历史题材的市场潜力。
从更宏观的产业视角看,《敦刻尔克》的成功象征着影院体验不可替代性的重申。
在Netflix(奈飞)等流媒体平台大举进军电影制作的背景下,诺兰坚持使用IMAX胶片摄影机拍摄、反对缩短影院窗口期的立场,通过票房数字获得有力支持。
首周IMAX银幕的超高产出比证明,当电影真正为影院视听系统量身定制时,观众仍然愿意支付溢价享受这种集体观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