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风驰前沿凭借“智驾系统”和配套政策成功化解“驾照难题”,股价重拾升势,市场信心看似稳固之际,一股早有预谋、且更具技术迷惑性的暗流,开始在全球舆论场涌动。
首先发难的,是一家在国际上以“严谨”、“独立”着称的德国车辆安全研究机构——“斯特加特安全实验室”。他们发布了一份措辞看似客观、实则暗藏杀机的技术分析简报。
简报标题颇为惊悚:《能量与风险的平衡:对“雨燕”eVTOL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安全冗余的初步审视》。
报告没有直接否定“雨燕”,而是“忧心忡忡”地指出:
能量密度与热失控风险的正相关: 报告引用大量公开的电化学研究数据,详尽阐述了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必然伴随更高的热失控风险这一“客观规律”。
极端工况下的不确定性: 报告质疑,现有国际通用的电池安全测试标准(如针刺、挤压、过充过放)均是基于地面车辆工况设计,其严重程度可能不足以覆盖飞行器在复杂空中环境(如持续大功率输出、剧烈温度变化、突然的气压波动)下可能遇到的极端情况。
“铁棺材”隐喻: 报告虽未直接使用这个词,但用冰冷的工程技术语言描绘了一旦在空中发生电池包不可控的热失控,封闭的乘员舱将在极短时间内变成高温、充满有毒气体的绝境,“逃生路径的缺失使得任何安全设计在彻底的能量失控面前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
这份报告以其“专业”、“中立”的外衣,迅速被《环球科技评论》、《北方视角周刊》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转载和深度解读。文章标题变得更加直白和惊悚:
《“飞行特斯拉”的噩梦?专家警示eVTOL电池空中起火风险》
《是出行革命还是空中棺材?风驰“雨燕”面临最严峻安全拷问》
与此同时,数个在YouTube、推特等平台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科普类、汽车测评类“大V”,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了视频或长文。他们运用精美的动画和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释“为什么飞机上严禁托运锂电池”,并类比到“将一个足以驱动汽车行驶数百公里的大号锂电池包置于乘客头顶飞行的潜在风险”。
这些舆论攻击,精准地利用了公众对高空、对电池未知风险的天然恐惧。它们不像之前的“驾照”问题那样容易被政策破解,而是直指技术核心和人性最深层的安全焦虑。
“说得有道理啊,地上电车烧了还能跳车,天上怎么办?”
“本来还很心动,一看这个,还是再观望观望吧……”
“技术是不是太激进了?为了续航牺牲安全?”
恐慌情绪开始蔓延。“雨燕”的预售增长几乎陷入停滞,退订数量开始缓慢但持续地增加。资本市场的神经再次紧绷,“天工精密”和“远航新材料”的股价结束了反弹,开始在高位剧烈震荡,多空博弈异常激烈。
第五特区,风驰前沿安全实验室。气氛凝重。
李刚将厚厚一叠舆情监测报告放在关翡、李钧和田文面前。
“对手学聪明了,不再攻击我们的政策和商业模式,而是直接攻击我们技术的根基——安全。”李刚语气沉重,“他们利用了公众的知识盲区和本能恐惧,这套组合拳,比之前的‘量产质疑’和‘驾照难题’更狠毒。”
李钧面色铁青,他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正是那份德国实验室的报告:“他们的质疑在理论层面有其合理性,但完全忽视了我们在电池安全系统上的针对性设计和远超标准的测试。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误导公众。”
田文烦躁地松了松领带:“关键是公众就吃这一套,安全问题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必须回应,而且必须用最直接、最硬核的方式回应!否则,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关翡一直沉默地看着报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良久,他抬起头,眼中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和决断。
“他们不是想看最极端的情况吗?不是怀疑我们的‘堡垒’系统在真实空中的极限吗?”关翡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那我们就给他们看。不仅要看,还要在全世界面前,把我们逼到绝境,再绝地翻盘。”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李钧:“李总,停止所有常规测试。集中全部力量,准备一次 公开的、地狱级的电池安全极限测试。模拟他们提出的所有最坏情况——不仅仅是单一故障,我要 三重极端冲击叠加:内部短路、外部物理撞击,最后置于 高空低压富氧环境,用我们能量密度最高的量产电池包,不是实验室特供版。”
李钧倒吸一口凉气:“这……风险太大了!成功率……”
“咱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场豪赌。”关翡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敢面对自己技术的最坏可能,凭什么让用户信任我们?赢了,我们就能把‘安全’这两个字,用最烫金的方式刻在风驰和‘雨燕’的名字上,输了,那就证明我们确实技不如人,活该被淘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下来的一周,李钧疯狂的泡在实验室里,双眼布满血丝,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他面前是一个经过特殊强化、布满传感器的测试舱,舱内正进行着“雨燕”电池包最严苛的“热失控”极限测试。模拟单个电芯因内部短路急剧升温,引发链式反应,试图“点燃”整个电池包。
“隔离层启动!相变材料吸热峰值!”
“泄压阀开启,定向排放高温气体!”
“温度监测点T-17异常,超出阈值3%!”
“启动二级液冷抑制!强制降温!”
实验室里回荡着系统冰冷的提示音和工程师们紧张的指令。所有人的心都悬在嗓子眼。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堡垒”多层安全防护系统迎来的第37次极限挑战。
几分钟后,数据曲线终于开始平缓,最终稳定在安全范围之内。测试舱内烟雾散去,核心电池模块结构完好,并未发生恐怖的爆燃,只是部分边缘电芯损毁。
“成功了!”一位年轻工程师忍不住欢呼,但很快被李钧抬手制止。
“还不够。”李钧的声音沙哑而沉重,“这只是模拟单一故障。对手不会给我们这么理想的条件。他们一定会攻击我们最极端、最脆弱的场景。”
他调出一份刚收到的情报摘要,来自李刚的渠道。几家受竞争对手影响的国际媒体和“独立”安全研究机构,正在准备一份联合报告,核心论点正是:“‘雨燕’电池系统在连续极端工况、或受到外部物理冲击,如鸟类撞击、冰雹时,其热管理冗余度不足,存在 catastrophic failure (灾难性失效)的隐忧。”
报告甚至引用了一些未经证实的“内部消息”,暗示风驰为了控制成本和重量,在电池安全上做了“妥协”。
“他们想把我们钉在‘为了商业利益罔顾安全’的耻辱柱上。”李钧对匆匆赶来的关翡和田文说道,脸色阴沉,“一旦这种印象形成,之前所有的努力,价格、政策、智驾……都会瞬间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