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
启动阶段。
苏神以“地面反作用力高效传递 髋关节驱动发力”建立初速度优势。
摆动腿髋关节主动驱动,从“被动后摆”到“主动前拉”。
手臂摆动与下肢的角动量协同。
这里就建立了强有力的启动优势。
其次加速阶段,以“快速SSC循环 转动惯量动态调整”实现步频阶梯式递增。
这都是前面两场做的实战训练。
到了这一场,他的计划是从途中跑突破。
途中跑阶段,苏神是准备以“髋关节高功率输出 角动量稳定”维持步频峰值。
此阶段的生物力学核心是“如何在高速度下保持髋关节驱动效率与角动量稳定”,需重点应用髋关节驱动与角动量守恒原理,通过强化髋部肌群爆发力、优化下肢-上肢协同,避免步频下降与能量损耗。
途中跑阶段的生物力学适配逻辑。
途中跑阶段身体处于直立姿态,躯干与地面夹角约85°-90°,下肢摆动速度达到峰值,大腿角速度11-12rad/s,髋部肌群需持续输出高功率,以维持摆动速度。
此时若髋关节驱动力量不足,会导致摆动周期延长。
若角动量失衡,下肢与上肢摆动不同步,会导致身体左右晃动,增加能量损耗。
因此,该阶段需通过“髋关节高功率输出”维持摆动速度,通过“角动量稳定控制”减少能量浪费,确保步频峰值持续。
那苏神的意思就是——
髋关节高功率输出。
髂腰肌与臀大肌的协同发力。
途中跑前摆阶段,髂腰肌需以“最大功率收缩”带动大腿前摆,髋屈角度稳定在70°-80°,此角度下目前苏神的状态,髂腰肌的力臂最长,功率输出最大。同时,臀大肌在摆动腿复位阶段需快速离心收缩后转为向心收缩,输出功率约700-800W,将大腿快速拉回后方,形成“前摆-后摆”的快速循环。
为实现这一协同,需在训练中强化“髋屈-髋伸肌群的快速转换”,如采用“渐进超负荷负重髋屈伸”训练,训练后髂腰肌与臀大肌的协同激活时间差从0.03秒缩小至0.01秒,摆动周期稳定在0.30-0.32秒,生物力学数据显示,这么做的话,优秀运动员途中跑阶段髋部肌群的功率输出可持续维持在85%以上的峰值水平。
而普通运动员仅能维持60%-70%。
这是前者能长时间保持高步频的核心原因。
加特林不信邪。
他立刻组织自己反击!
今年的状态可不是盖的!
30米开始是现在加特林“送髋技术”的黄金展现区间。
他没有将送髋视为孤立动作,而是将其与核心控制、蹬地发力深度绑定,让每一次髋部的前后摆动都成为“向前动能的放大器”。
既保留了途中跑的稳健节奏,又通过送髋把爆发力转化为持续的步长优势,把“大名鼎鼎”的送髋名场面,拆解成每一步可感知的技术细节。
加特林送髋!
刚进入30米,加特林的送髋先以“核心牵引”开启预热。
腰腹两侧肌肉率先发力,左侧腰腹轻微收缩时,顺势将左髋向前“轻送”,幅度虽小,约5-8厘米,却精准让左髋处于“前伸发力位”。
右侧腰腹接力收缩时,右髋同步前送,整个过程像“核心提着髋部在动”,没有刻意的髋部扭转,只有顺着核心节奏的自然延伸。
此时的送髋与蹬地形成“初步联动”:左髋前送的同时,左腿恰好完成蹬地后伸,脚掌离地瞬间,左髋借着蹬地反作用力再往前“带”半程,让步长悄悄增加3-5厘米。
右髋前送时,右腿落地缓冲,髋部前送的力与脚掌触地的反作用力形成“对冲缓冲”,避免硬冲击导致的节奏卡顿。
摆臂也配合送髋调整。
左髋前送时,左臂自然后摆,右臂前伸,像“用摆臂平衡髋部发力”,不让送髋导致躯干偏移。
到35米时,他的送髋还未进入峰值,却已通过核心牵引找到“髋部发力的节奏点”。
步长开始逐步拉开,没有一丝因送髋出现的身体晃动。
加特林送髋名画。
名不虚传。
高速度状态下,下肢的高角速度摆动会产生较大的角动量,若不能通过有效方式抵消,会导致身体左右晃动,增加能量损耗。
途中跑阶段的角动量稳定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上下肢角动量的对称抵消,即上肢摆动产生的角动量需与下肢摆动产生的角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维持身体整体角动量接近零。
二是躯干的中立位稳定,避免躯干侧倾导致的角动量失衡。
运动捕捉数据显示,当上下肢摆动角动量不对称时,运动员的能量损耗会增加15%-20%,速度衰减率从2%升至5%。
而躯干每侧倾1°,会导致下肢摆动轨迹偏移2-3cm。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转动惯量增加5%-7%,摆动时间延长0.01-0.02秒,进一步加剧步频下降。
因此可以说,身体角动量越是稳定。
对于苏神提升途中跑。
就越有利!
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转动惯量,就要精准控制。
越是精准越好。
这是因为转动惯量与角速度呈负相关。
在角动量恒定的情况下。
因此精准控制转动惯量是维持下肢高角速度摆动的关键。
途中跑阶段,大腿角速度接近12rad/s的“小腿前甩”阈值,若出现膝关节过早伸展,即“小腿前甩”,会导致下肢转动惯量骤升。
角速度骤降。
进而延长摆动周期。
苏神实验室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膝关节弯曲角度稳定在75°-85°,与45°-55°时,也就是后摆和千前摆时,下肢转动惯量最小。
同时,脚掌保持持续背屈,脚尖勾向小腿,可使足部质量靠近小腿,进一步降低转动惯量8%-10%。
若转动惯量控制不当。
会导致摆动周期变异系数升高。
从1.5%升至3%。
甚至更多。
那样
步频稳定性。
显着下降。
就是正常的事情。那想要做好这里,自然就是要展示苏神掌握的新技术运动体系。
使用前摆复位。
来做到这一点。
前摆复位技术的概念是,指短跑途中跑阶段,摆动腿从“前摆至最高点”到“后摆至最低点”的完整技术过程。
其核心是实现“前摆高效发力”与“后摆快速复位”的无缝衔接,本质上是整合髋部肌群协同发力、上下肢对称摆动及转动惯量控制的技术体系。
而非单一的“后摆复位”动作。
从技术定位来看,前摆复位技术是连接途中跑“前摆加速”与“后摆蹬伸”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摆动周期的长短与能量利用效率。
若前摆复位技术不完善,会导致前摆发力不充分、后摆复位缓慢,进而破坏途中跑的技术节奏,引发步频下降与速度衰减。
苏神采取髋屈-髋伸肌群的快速转换系统。
具体而言,在摆动腿前摆阶段,髂腰肌以最大功率收缩带动大腿前摆,当大腿前摆至髋屈角度70°-80°,髂腰肌力臂最长的角度时,髂腰肌迅速停止收缩,臀大肌立即从离心收缩转为向心收缩。
将大腿快速拉回后方。
完成“前摆-后摆”的复位过程。
采取上下肢角动量耦合系统。
前摆复位技术并非仅关注下肢动作,而是通过构建“下肢前摆-上肢后摆”的对称摆动关系,实现上下肢角动量的耦合抵消。
在技术实施过程中,上肢摆动需遵循“同侧下肢前摆时同侧上肢后摆、同侧下肢后摆时同侧上肢前摆”的原则,手臂弯曲角度保持90°,最小化上肢转动惯量。
摆动幅度控制在“前摆至下颌高度、后摆至腰后30cm”,确保上肢摆动频率与下肢步频完全同步。
苏神做这一耦合系统的作用在于:
下肢前摆产生的顺时针角动量,可通过同侧上肢后摆产生的逆时针角动量抵消,使身体整体角动量接近零,避免左右晃动。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表明,采用前摆复位技术的运动员,其上下肢角动量的耦合系数,实际耦合角动量与理想耦合角动量的比值,可达0.95以上。
而未采用该技术的运动员耦合系数仅为0.7-0.8。
能量损耗增加15%-20%。
等这两个方面做好之后。
苏神转动惯量精准控制系统……
也开始在实战中展现。
前摆复位技术通过对膝关节与脚掌姿态的精准控制,实现下肢转动惯量的最小化。在摆动腿前摆阶段,通过股四头肌与腘绳肌的适度张力控制,使膝关节弯曲角度稳定在75°-85°,避免膝关节过早伸展导致的转动惯量骤升。
在摆动腿后摆阶段,膝关节弯曲角度调整至45°-55°,同时脚掌保持持续背屈。
使足部质量靠近小腿,进一步降低转动惯量。
在训练中,苏神就通过运动设备,检测出来了采用前摆复位技术的运动员,其膝关节稳定肌的激活幅度可稳定维持在60%-70%,“小腿前甩”的发生率降低90%,摆动周期变异系数从3%降至1.5%。
就可以显着提升步频稳定性。
加特林送髋固然牛逼。
比如35-40米。
他这里送髋“半发力”,蹬地助推加幅度。
35米后,加特林的送髋进入“半发力”阶段,核心对髋部的牵引力度加大。
左侧腰腹收缩幅度提升至之前的1.5倍,左髋前送幅度增至10-12厘米。
且送髋速度加快,不再是“轻送”,而是带着“向前顶”的劲。
右侧腰腹发力时,右髋前送同步加码,髋部前后摆动的轨迹更清晰,像“钟摆一样有规律地前后荡”。
这是送髋与蹬地的联动彻底“咬合”。
左腿蹬地时,髋关节先做“后伸蓄力”,小腿肌肉绷紧后,髋部顺势向前“弹送”,蹬地的反作用力顺着髋关节传导,让送髋幅度再叠加2-3厘米。
右腿蹬地时,髋部先向后“微收”,像拉弓蓄力,随后借着蹬地劲猛地向前送,整个过程没有“先蹬后送”的时间差,而是“蹬地与送髋同步爆发”。
此时的步长已比30米时继续平稳增加8-10厘米,却依旧保持着稳定步频。
别人送髋易出现“步长增、步频降”的矛盾,他却靠核心对髋部的精准控制,让送髋只服务于“步长优化”,不打乱原有节奏。
这就是加特林送髋的优越之处。
也是成为世界名画的标志之一。
砰砰砰砰砰。
随着速度提升,加特林摆臂幅度也跟着送髋拉开,前摆时手臂能抬至腰际以上,后摆时肩胛骨轻微收缩,像“用摆臂给送髋‘递力’”,每一次摆臂都能辅助髋部更顺畅地前送。
到40米时,他的送髋技术已初显名场面雏形。
髋部前后摆动带着“稳而劲”的质感。
步长优势开始肉眼可见,与身旁选手的身位差距悄悄拉大。
已经是稳居第二。
即便是赵昊焕,现在都被拉开不少。
当然。
这也是因为老赵现在是第一场。
还没有缓过来。
还在适应。
不然加特林也不会这么轻易压制住这么多。
然而苏神这边,用前摆复位技术与自己途中跑生物力学需求相互关联。
开始利用前摆复位技术,来提高自己的髋关节持续高功率输出。
是的。
到了他这个级别。
髋关节输出已经很高,想要更进一步,何其艰难。
可。
苏神这里做的。
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活。
他要做的就是……
给世界名画。
加特林送髋。
狠狠压制下去。
完全不给颜面的那种压制。
二沙岛的时候,苏神就和兰迪说了——
到了他这个水平后。
还想要髋关节输出继续突破。
就必须做好这一步。
也就途中拍前摆复位技术体系。
从启动到加速到途中跑。
苏神是一路过来。
每个比赛要做什么,那都异常清晰。
就比如这一场。
奥斯陆大战。
他要做的就是——
去实战中实现。
继续推高髋关节输出的办法。
也就是。
利用前摆复位技术体系。
把原本已经到了极限的髋关节功率。
将其打破。
完成极限的超越。
前摆复位技术对肌肉发力模式的重构。
从“被动代偿”到“主动驱动”。
砰砰砰砰砰。
肌肉发力模式的低效是髋关节功率输出达极限的首要诱因,传统跑法中存在“屈髋肌群激活滞后、拮抗肌群过度收缩、协同肌群时序紊乱”三大问题。
这也是国际难题。
前摆复位技术则是通过精准调控肌肉激活逻辑与收缩特性,将肌肉工作状态从“被动代偿”转为“主动驱动”。
直接提升髋关节的动力输出效率。
砰砰砰砰砰。
苏神精准激活核心屈髋肌群,释放肌肉收缩潜力。
髂腰肌作为髋关节屈肌的核心力量源,其收缩效率直接决定髋关节前摆的动力大小。在传统跑法中,由于摆动腿前摆阶段过度依赖膝关节带动,髂腰肌的激活时序比支撑腿蹬伸滞后50-80ms,且激活强度仅为最大自主收缩的65%-70%。
这种滞后激活导致髂腰肌无法在肌肉长度-张力关系的最优区间工作。
当支撑腿离地时,髂腰肌处于过度拉伸状态,长度为静息长度的1.4-1.5倍,而其产生最大收缩力的最优长度为静息长度的1.2-1.3倍。
过度拉伸会导致肌肉横桥结合效率下降,肌力输出衰减20%-25%。
前摆复位技术则通过“动作时序优化”与“神经控制引导”,要彻底改变髂腰肌的激活状态。
从动作时序看,该技术将髂腰肌的激活节点提前至支撑腿蹬伸末期。
即支撑腿离地前30-40ms。
此时髂腰肌长度恰好处于1.2-1.3倍静息长度的最优区间,横桥结合数量比传统跑法增加30%以上,收缩速度提升15%-18%。
从神经控制看,技术训练中通过“视觉反馈 肌电生物反馈”引导运动员主动收缩髂腰肌,使该肌肉的积分肌电值从传统跑法的0.35mV·s提升至0.48mV·s!
激活强度提升37%!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运动员髋关节屈髋角速度从传统跑法的350°/s提升至420°/s。
前摆动力显着增强。
可以直接推动髋关节功率输出……
突破传统极限!
所以即便是加特林40-45米。
送髋“全爆发”,核心锁稳保连贯。
40米节点,加特林的送髋进入“全爆发”峰值,核心彻底成为“髋部发力的中枢”——
左侧腰腹与左侧臀肌协同发力,左髋前送幅度达到15-18厘米,且送髋时髋部始终保持“水平前伸”,没有向上抬或向下压的偏移。
右侧腰腹与右臀肌同步联动,右髋前送同样保持水平轨迹,整个髋部像“被固定在水平轨道上前后滑动”。
发力方向精准指向“向前”,没有一丝能量浪费。
也还是……
顶不住。
即便是加特林送髋与蹬地、核心形成“三位一体”的发力闭环。
左腿蹬地时,核心向左扭转→髋部向后蓄力→蹬地反作用力推动髋部前送,三个动作在0.5秒内完成,没有间隙。
右腿蹬地时,核心向右扭转→髋部后收→蹬地劲助推髋部前送,同样一气呵成。
此时的步长达到途中跑峰值,却依旧保持着“落地即蹬起”的流畅衔接。
髋部前送的尽头,恰好是脚掌落地的瞬间,送髋的惯性直接转化为蹬地的预备力,没有丝毫缓冲停顿。
摆臂与送髋的协同也达到极致。
左髋前送时,左臂后摆到最大幅度,右臂前伸至最前点;右髋前送时,右臂后摆、左臂前伸,像“摆臂与髋部在做镜像动作”,彻底平衡了送髋带来的身体扭转力。
到45米时,他的送髋名场面完全成型,每一步髋部的前后摆动都带着“碾压式”的节奏感,步长优势持续扩大,身影在赛道上透着“稳而快”的压迫感。
别人需要靠爆发力追赶的步长。
他靠送髋就能轻松实现。
一切。
都是如此符合加特林的脑海想法的送髋场景。
却还是。
被强力压制。
根本。
追不上一点。
也就是说。
苏神在这里。
把加特林这幅世界名画。
完全踩在了脚下。
完全。
凌驾在了加特林送髋之上。
加特林送髋在上一世,这个时间节点上,鼎鼎大名。
可惜到了这里。
出道。
就是落后。
就是被击落的局面。
这不是因为加特林不强。
完全是因为。
苏神自己。
运用的途中跑跑法。
完全领先了时代版本。
完全碾压了,眼下加特林所能掌握的认知体系。
在一个大版本的代差下。
加特林就算是送髋美如画。
今天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成为绿叶。
成为陪衬。
因为前面那个东方人。
就像是使用了魔法。
或者是妖术。
这里都追不上去。
后面恐怕就更难了。
果然……
最终的结果。
苏神9.58。
放水冲破。
现场风速顺风。
1点9米每秒。
在接近满风的情况下。
苏神。
轻而易举就冲破了9秒60。
毫无疑问。
接下来就是经典场面。
“尤塞恩。”
“怎么样?”
“又。”
“该你了。”
至于这场比赛大顺风的情况下,在状态大好的情况下,在追击苏神的情况下跑出了人生第一个9.70以内成绩。
9.69的加特林。
这是他成为巨头级的一枪。
结果。
根本无人问津。
大家都被苏神和博尔特的戏剧化,你来我往吸引了注意。
根本没有分出多一分的注意力。
给新晋巨头。
加特林。
这样的人看着自己的成绩,本该庆幸和欢呼。
毕竟自己已经一把年纪还能突破职业生涯的最高峰,绝对可喜可贺。
然而。
自己成为了第七巨头。
现场却一个欢呼的掌声都没有。
这真是。
王小二过年。
一年不如一年。
说是最惨巨头晋级赛。
也不为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