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一定要松到脚下,真的能松下来,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松了之后必然带来沉。
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腿的承重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那时候大腿会很酸。
不知道大家在练拳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没有就说明练的有问题。
肢体放松,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还能在这上下两力的综合作用下向周围各个方向松。
在所有方向的放松之中,向下松是最基本的,向下放松重在一个“放”字。
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
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放。
把骨架放顺放正,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衣服似的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真正放松到脚下了。
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觉,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
向下放松,体内意气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因此也叫松沉,或简称“沉”。
身体愈多部位放松,放到地面的身体重量就愈多,气也愈下沉于脚底。
气愈沉脚底则重心也随之到脚底,反弹力亦随之增加,与地心吸引力更为相合。
松到脚底,关键在于松腰松胯,腰胯松开则气自合,气下到两足,下盘稳固。
真的松沉到脚底,就会觉得有一股劲力从脚底向上升起,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这是大地反座力的作用。
在练拳时膝盖不能受力,不是膝关节承载身体重量,而是靠松腰松胯把身体重量下沉至脚底。
能松腰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
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不是松沉,而是刻意降低重心;
膝关节僵硬,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
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气沉到脚底,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拳架太低,不是松沉而是僵紧,膝盖受力,久之则膝盖受损;
只有沉到脚底能与地面相吸、顺着反座力往上松,达到中正安舒,才是恰到好处。
练拳者的重心有四种:
第一是实际重心,也就是人体的真实重心。
第二是意念重心。比如说打拳时要用腰脊带动,也说过用丹田带动全身打拳,这腰脊就是意念重心,意念重心是可变的。
第三是感觉重心,打拳时你自己感觉到的你的重心在那里,如果你沉到脚底了,会感觉出来。
快速松沉到脚底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收好尾闾,收尾闾能够致使丹田向前向上凸起吊裆,内气自然而然沉于下丹田。
第四是功夫重心,功夫中心是前三种重心的结合。真正技击时,内家拳是以功夫重心取人。
功夫重心在对比自己弱的对手时比较好感觉。有了从腰胯有向下松沉的感觉之后,逐渐感觉来劲在膝、小腿肚、脚踝之上,不久可以感到沉到脚底了。
化劲要把对方之劲力通过松沉卸到脚底地下,这样才能化之干净。
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地下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脚底的练法还没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脚底与地下紧固的粘在一起了。
这样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练法,从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在练拳过程中往往差一点也很难把劲力传导过来,因此一定要在身体骨架结构正确的情况下练习。
由于胯是髋关节、骨盆、腰椎以及肌肉组织的组合体,是大腿股骨与骨盆、骨盆与脊柱共同连接而成。
所以,松胯一是松大腿根和小腹连接之处,二是松腰椎与骨盆连接处。
大腿根和小腹连接处是否松开,可以用手摸腹股沟那个位置,腹股沟处是软的就说明松开了,如果是硬的,绷着劲的就没松开;
腰椎与骨盆连接处是否松开是体会把骨盆摆正,腰椎就像插进骨盆一样的感觉,骨盆像“掉下去”一样。
当我们胯真正松开以后,上体的重量一下子就会直接掉在腿上,大腿非常的酸胀,脚底非常沉实,就像深入地下扎根的感觉。
多数人在没有练拳之前,肩部是很僵硬的。
肩部松开时,感觉胳膊好像掉下去了似的,肩背部会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再举个例子大家小时候都玩过拨浪鼓,肩部松开就像两个小鼓槌挂在鼓身上一样,摇动时鼓槌随鼓身而动,藕断丝连的感觉。
也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文字就是这样,不可说,不可说!
人的体腔包括胸腔和腹腔,中间由横膈膜隔开,心肺|/脾胃/肝、肾、肠等,这些脏器都垂悬在体腔内。
一般情况下,人体在静止状态时,这些脏器是自然悬垂的,当我们运动时,人体为了避免五脏之间互相碰撞,身体会自然收缩腰腹肌肉来保护五脏六腑,从而使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练拳过程中要求要松开体腔,真正松开时,好像是感觉所有的脏器一下子都掉下去了,自然悬垂在体腔内部,胸部似乎都空了,腹部充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胸实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身体似乎有沉甸甸的感觉,脚底感觉特别实,就像一个巨人脚踩入地下一般。
拳论中用“含胸”来描述体腔放松;
虚灵顶劲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脖子长了,个子也好像跟着长高似的;
拔背的感觉就像背部背了一口锅,老怀疑自己罗锅了,胸部没了,就剩那口锅了;
沉肩坠肘的感觉就像肩关节脱臼一样,挂在身上,肩和肘都没了,就剩下手掌了;
松腰落胯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裤子没有系腰带一样,有裤子老往下掉的感觉;
迈步猫行的感觉有点象走路就像两条腿踩着高跷一样,裆开的很宽,好像自己的腿没有了,感觉怪怪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都是练出来的,不是臆想出来的。
五行拳皆是补气∣崩拳不是胳膊用劲
站桩,两条胳臂既不是挂在胳臂上,也不是吊在膀子上,而是漂浮在空气中。
所谓,陆地游泳。
肉赖血养,气催血行。后天之气全赖先天之气催动,故岁数大了气血衰弱了,是衰老的根本。
劈拳补气,无极、浑圆则回返先天,有此生命才可常保鲜活。
养生要懂的根本,唯一气耳!
血是没法直接补的,能补的是气。
五行拳皆是补气,气足则精满,精满则髓冲,髓冲则血盛。
靠食补药补,能补上气的才靠点谱。
体育运动里最能补气的,游泳最好。只不能过,要留有余兴,则精炁不堕。
累得要死那是自掘坟墓。再配合打打坐站站桩,先后天就都补上了。
娘胎里带出来的病,十之**都和肾有关。
成人后的疾病,十之**都和脾胃有关。
想长寿补脾胃,脾胃衰弱是短命相。
有用的机理类似站桩。
一是绝对放松,在水里飘着周身肌肉都是松弛的。
二是脑子不瞎琢磨,类似于入静。
三是气息悠长,会换气的都晓得这个道理。
只是游泳要慢,尽量滑行,呼吸不能乱,就和明劲的调息类似了。
还不能累,二三十分钟足矣,要兴致盎然。
其实,生命的奥秘都在呼吸,呼吸一微秒,生理就微妙。
呼哧带喘,自掘坟墓。
一气之伸缩,是神意上犹如炸弹,如崩拳。
练须整,整之后则入神。
站桩无法入静的,可用观世音耳根修法。
准备一个带响的钟表,放松会打架的没有直着上的,都是横着上身心,听滴答声于心头流过。
而此心如如不动,逐渐于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入于气住脉停。
横劲,一种是于球体每个点上都存在的,于是公转带着自转,横出横入,所谓浑身长刺,别人拿不住你了。
会打架的没有直着上的,都是横着上。
身体上练出了360度的球意,才能知此妙处。
郭云深言:“明劲为调息,呼吸宏大;暗劲为息调,已不闻呼吸声。”
调息,就是让呼吸自然配合上动作,不要刻意于呼吸,逐渐便进入到无声无臭,便是息调了。
拳法转气为息,与道法同。
宏大者为气为风,无声无臭者为息。
进入暗劲,生理之变化日着也。
练崩拳,胳臂不可用劲,用周身走出崩拳的劲来。
说崩拳是胯劲,并不在胳臂上,而是周身奔涌而出,如巨浪拍岸,前浪后浪滚滚不绝。
武术不分内外家,实用上的架子都是三角形的桁架结构。
架子在高速对抗黄总不散不倒是基本,故身架为功法第一要素。
搏击等亦为三角形,此殊途同归者,为客观世界物理规律的反应。
二者唯用法不同耳。
八极拳的小架是明劲,打出来横冲直撞;
大架是暗劲,讲究身架拿人处处缠丝。到化劲则无可无不可。
观刘云樵晚年之八极连环拳,已经与太极拳身架无二,皆是柔化之力。
可见武术本无内外家,传习有缺致有差别。
总结起来,桩法中还是浑圆桩最佳,几无缺陷矣。
三体总归还要熬腿,这是一点桩法挑人处,功夫大不在熬腿上。
入门时多站站三体,**九要都到位了,等把拳理悟透站不站都可。
因为还有浑圆桩。
由八极拳而推开,外家一样有三回九转,明暗化。
拳打千遍,真意自现。
基础套路练功架,硬打硬进,这是明劲。
逐渐身上劲生出回环,有去有回,则暗劲生焉。
各门派皆有内功心法,注重丹田作用除非原法失传,否则与形意拳类同。
打拳喘,是落在了后天,筋肉做功了,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不合于拳道。
练要返先天。
神意上做功夫,不牵扯**后天,自然就不喘了。
呼吸不灭,真息不生,拳法入不了道艺。
站桩打拳都上瘾,没事就站站,这可不是逼着自己练,而是功夫上了身撵着你练。
究研拳术,最大的乐趣就是自己跟老辈人说的合上了,古德不我欺也。
公转自转,即圜研相合。
太极全体,八卦全体,形意顾法,无此则不成其拳。
圆者,有形之虚圈。
研者,无形是实圈。
于动静相交处悟彻本源,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中得其妙用,孙公此言大矣哉。
十三式亦不过应时应势而动,圜研相合其根本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