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听出父亲的话意,开始认真思考。

片刻后,他抬头说道:“父亲,大哥,我认为当今之世,唯有曹操最值得我们司马家追随。”

司马防立刻来了兴致,急切地追问原因。

一旁的司马朗也满是疑问。

司马懿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出:“兖州牧曹操。”

此言一出,父子俩都震惊了。

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只能算地主豪强,与真正的世家大族相差甚远。

但司马防依然信任司马懿,因为他从未失手。

最终,司马防慎重地问:“为何?”

司马懿清楚地向兄长解释为何他认为曹操是司马家最佳的依附对象。

首先,他们所在的河内郡属于曹操的势力范围,这意味着一旦司马家被朝廷认可,曹操必然会主动招揽他们。

若选择其他诸侯,可能需要先与曹操对立,从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曹操手下世家的数量较少,不像袁绍或刘表那样门阀林立。

这种局面源于曹操非正统的出身,导致许多世家不愿追随他。

因此,在曹操阵营中,司马家这样的大家族反而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这是投靠袁绍无法比拟的优势。

最后,司马懿认为曹操本身就是一个非凡的人物。

他胸怀壮志,行事果断,既精明又豁达,善于把握大局而不拘泥于小节。

这样一位领袖,无疑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

“如今之世,若论谁能成就伟业,必是曹操无疑。”

听罢司马懿陈述的三点理由,司马防与司马朗均露出惊讶之态。

他们从未想到,一向慎言的司马懿会对曹操如此推崇。

在他们眼中,司马懿素来冷静寡言,对人多持漠视态度,鲜少深入评析。

这般由衷赞赏更是闻所未闻。

然而事实摆在眼前,司马懿确实对曹操给予了极高评价。

这让司马防父子颇感意外。

但转念一想,司马懿深思熟虑后的抉择值得信赖。

以他的才智,定已权衡利弊,择其善者而从之。

司马防果断拍板,采纳建议投向曹操阵营。

司马朗也全力支持弟弟的决定。

面对家人一致的信任,司马懿深受触动。

这份厚重的期待,让这位惯于谋算的心机之人也不禁动容。

司马懿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恭敬地向父亲和兄长承诺:“父亲大人,大哥,请你们放心,我司马懿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

司马防和司马朗点头回应,坚信司马懿的誓言。

他们深知这个儿子和弟弟从未让他们失望过。

司马懿仰望天空,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深沉的目光。

他并未提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己的寿命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比曹操活得更久。

此外,曹操阵营中的颍川世家和兖州世家势力庞大,这为司马懿日后在曹营施展抱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他果断选择了投靠曹操。

与此同时,他已经开始畅想未来的辉煌时刻。

---

关中地区,函谷关驻扎着张济的军队。

在其手下,有一位其貌不扬的中年文士,看似平凡无奇,实则胸藏韬略。

那名中年男子细长的眼睛犹如狐狸般锐利,偶尔闪过一丝精光,令人不寒而栗。

这种深不可测的眼神,让旁人感到难以捉摸,仿佛面对无底深渊。

在东汉末年,能有这样的气势,除了贾诩,再无他人。

这位“毒士”

凭一己之力破坏了汉室复兴的最后机会。

他善于隐藏自我,同时谋划周密,堪称顶级谋臣。

即便设计害死了曹昂和典韦,仍能在曹营安度晚年,堪称“东汉末年第一自保专家”

如今,贾诩为普通将领张济效力,担任功曹一职。

在他看来,功名利禄皆不足挂齿,唯有保全自身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淡泊的态度让他甘于低调,但也因此被许多人忽视。

然而,正是这份冷静和隐忍,使他成为乱世中最难对付的存在之一。

贾诩本想低调行事,安于现状,却因金榜即将发布的消息而陷入苦恼。

他只是希望平平稳稳地度过一段轻松岁月,没想到天道金榜偏偏要将他推到众人面前。

这种大材小用的处境让他倍感屈辱,心情跌至谷底。

他满心不甘,暗自埋怨,只希望自己能继续隐匿,不必面对外界的目光。

贾诩心中满是愤怒,觉得这种不顾他人意愿的曝光实在不合理。

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在这乱世之中虽有过人之处,但终究难敌天命。

既然天道注定要让他显露于世,他便决定不再徒劳抗拒,转而思索如何面对未来。

他明白,一旦身份曝光,继续留在张济手下已不可能。

功曹之职也恐难保。

届时各路诸侯必然争相招揽,首当其冲的便是董卓阵营中的李儒。

贾诩对李儒并不陌生,对方曾有意拉拢他共治关中,可他当时选择了拒绝。

如今回想,那确实是明智之举。

他不愿卷入复杂局势,只求安稳度日,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贾诩一向擅长自保,因此对李儒的暗示心知肚明。

他知道李儒已经察觉了自己的存在,但幸运的是,李儒并未采取进一步行动,似乎有所顾虑。

贾诩由此安心,认为自己仍有机会置身事外。

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一旦自己上榜,加入董卓阵营便成为既定事实。

作为董卓的部下,贾诩的位置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审视。

若他选择离开张济投奔其他势力,对于日渐衰落的凉州军而言,无疑是巨大损失。

贾诩判断,作为董卓亲信的李儒绝不会坐视这一局面发生。

唯一的解决之道,便是抢先一步,将贾诩纳入长安,置于李儒的掌控之中。

这意味着贾诩必须放弃当前身份,成为董卓的直属谋士,从而彻底消除被其他势力挖角的风险。

届时,无论贾诩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这一安排,否则难逃李儒雷霆手段的报复。

贾诩深陷苦恼,面对当前局势,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生死抉择。

李儒秉持‘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态度,意图通过招揽他来确保自身安全,同时排除任何潜在威胁。

然而,这一举动却让贾诩倍感危机四伏,甚至危及生命。

贾诩深知,安全是他生存的底线,一旦失去保障,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他对李儒的计划坚决反对。

他明白,此时的董卓已是风雨飘摇,而自己的直觉更让他确信董卓的命运即将终结。

这种直觉虽无明确依据,但作为经验丰富的谋士,他选择信任自己的判断。

在他看来,此时投靠董卓无疑是冒险之举。

贾诩决定另寻出路,绝不接受李儒的招揽。

他叹息着,深知接下来的局势复杂难测,但他已下定决心,要避开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贾诩深知,自己必须尽快离开即将覆灭的董卓集团,最好还能彻底摆脱牵连。

然而,这个愿望并不容易实现,因为他家人仍在长安。

尽管李儒并未公开监视贾诩,但对他的家人进行暗中观察却是必要的。

贾诩一向重视家庭,李儒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控制其家人来约束他在关中的行动。

这意味着贾诩无法轻易逃离。

面对这种情况,贾诩感到十分苦恼。

本来若非金榜事件,他或许可以拖延时间,慢慢寻找机会带家人离开。

但现在,金榜即将发布,短短一个月内,局势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足以影响董卓命运的重大事件。

这种情况下,贾诩已无从借力,无法悄然转移家人。

贾诩反复思索,却找不到解决之道。

在他看来,这几乎是个死局。

虽然张济、张绣叔侄听从他的建议,但他们手里的兵力仅五千余人,在函谷关一带并无太大影响力,根本不足以对抗董卓。

郭汜和李傕才是关键人物,掌控着更多的军队资源。

贾诩长叹一声:“难道我只能投靠董卓了吗?”

贾诩面对董卓和李儒的强大势力,深知张济和张绣的力量远不足以抗衡。

因此,他从未考虑过寻求他们的帮助,因为那只会带来毁灭。

同时,他对张济和张绣心存感激,不愿牵连他们。

思索无果后,贾诩无奈接受了李儒的提议,暂时归顺董卓。

他计划低调行事,在董卓失势后伺机脱身。

为了确保安全,他悄悄安排家人转移,目标是东出函谷关,投奔曹操。

在贾诩眼中,曹操虽非第一选择,但却是更为现实的依靠。

尽管西凉王林枫才是他的理想归宿,但地理上的不便使得曹操成为更优的选择。

贾诩相信,跟随曹操至少能获得一段平稳的时光,避免再次陷入动荡。

贾诩本想借道函谷关离开关中,但由于守将张济、张绣叔侄的关系,这条路对他来说更为安全和便捷。

相比之下,镇守三辅的牛辅与他并不熟悉,万一拒绝协助,后果难以预料。

经过权衡,贾诩决定投靠兖州牧曹操。

然而,贾诩并未料到局势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