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率军突袭吴国,其速度之快令吴国将领措手不及。
当他们察觉时,敌军已迫近城下。
甘宁深知士气的关键,毫不停歇,夜袭后继续挥师直指吴国都城。
"务必一鼓作气,不留余地!" 他目光坚毅,誓要一举瓦解吴国根基。
清晨,他的水师抵达下游,薄雾中悄然布阵,严阵以待。
"将军,万事俱备。
" 副将轻声禀报。
甘宁点头,随即下达指令:"全军,发起进攻!"
战船齐发,如怒涛般冲击敌境。
鼓声震天,似雷霆贯耳,震慑江河。
吴军仓促应战,却难敌甘宁精锐之师。
箭雨虽密,却无法动摇攻城的决心。
战士持盾执甲,稳如磐石。
最终,战船登岸,士卒如狼似虎,势不可挡。
吴国守军迅速崩溃,甘宁威名自此深入敌胆。
城门在猛烈冲击下崩塌,甘宁率精锐部队涌入城内。
大军如黑云翻滚,横扫而过,守军溃不成军,毫无招架之力。
甘宁深知,单凭武力无法彻底 一国,还需击溃其精神防线。
他下令将俘获的敌方将领与士兵捆绑于战船桅杆,以彰显军威与吴国的虚弱。
这一招果然奏效,吴国民心动荡,士气尽失。
尤其孙权被甘宁所杀,其震慑力显而易见。
部分忠臣开始投降,甘宁以礼相待并妥善安置,进一步瓦解了吴 心。
甘宁部继续推进,连克数座要塞,吴国防线接连崩溃。
最终,在甘宁凌厉的战术与强大压力下,吴国都城陷落,刘煜交付的任务圆满达成。
甘宁班师回朝,徐荣与于禁亦顺利夺取鄱阳、建安二郡,三人齐聚贾诩大营。
贾诩笑容满面,称赞道:“江东之战终告一段落,主公交代之事已圆满完成,回朝后我定为诸位请功。”
甘宁与徐荣等人感激不已:“多谢军师提携!”
随后,贾诩布置新任务:“徐荣领兵随我去交州平乱,甘宁北上助主公攻徐州,力争年底一统天下。”
话音未落,帐中便沸腾起来。
江东之战落幕,众人皆感欣慰。
甘宁眼中的冷峻渐消,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他起身向贾诩深深一揖:“多谢文和先生教导,吾辈必不负主公重托。”
徐荣同样喜形于色,上前与甘宁相视一笑:“交州地形复杂,路险民蛮,虽不易攻取,然有军师运筹帷幄,我等定能无坚不摧。”
贾诩敛去笑意,眼底闪过一丝锋芒:“交州地势虽险,却富藏无尽宝藏。
若得此地,便握海上门户,可兴商贸,为主公基业增添财源。”
帐中诸将听罢,互望一眼,眼中满是憧憬。
贾诩转而看向甘宁,语气带了几分欣赏:“甘宁,赴徐州路途漫长,你勇毅过人,但到彼处需遵主公调度,切莫擅作主张。”
甘宁肃然颔首:“徐州为南北枢纽,我必助主公击溃强敌,力求速胜,稳固大局,助力主公统一天下。”
贾诩微微点头:“甚好,汝等皆能独当一面。
此行各司其职,虽分途而行,然心系一念。
江东既稳,吾辈当志在四方,为除主公霸业之障,竭尽全力。”
贾诩起身拱手示意,宣告此次议事落幕,众人随即转入战前筹备。
甘宁与徐荣相视一笑,胸中豪气干云。
他们明白,此别或经久时日,但为达成所愿,一切皆值得。
会议散后,军营渐起喧嚣,兵马粮草悉数调拨。
尽管战事暂歇,新的挑战已在眼前,众将各负其责,一切井然有序。
徐荣召集属下,详述南下交州的战略部署,目光笃定。
前方或许荆棘密布,但他的信念从未动摇——唯有完成主公交付的使命。
贾诩立于城头,双手负后,目光深邃如墨。
脚下的江海翻腾咆哮,涛声震耳,似是一场大戏即将开场的序章。
此番南征,他将直面刘备与关羽。
刘备虽虚有其表,不足挂怀;然关羽乃世之勇者,威名赫赫,那一抹赤颜美髯,早已刻入人心。
冷风拂过,贾诩的衣袂紧贴身躯,但他的目光却如穿透迷雾的利剑,直指远方的胜利。
“军师,此战我们能否胜过关羽?”
背后传来一声带着深思的话语,打破了贾诩的沉思。
说话的是即将随军出征的大将于禁,他对关羽的强大再熟悉不过。
贾诩转身,面对于禁时神色依旧平静:“关羽虽强,却非不可战胜。
你与徐荣皆修炼过洪荒的炼体之术,与他交锋未必会落下风。”
“即便我目前或许更强一些,但我仍感到不安。”
于禁叹息道。
贾诩立于高处,手中羽扇轻摇,目光如刀般锐利,说道:“与之交战后,信心自然增长。
切莫将敌人的实力过分夸大。”
徐州下邳的天空阴云密布,沉重的气息笼罩着这座古老城池。
远方尘土漫天,曹操与袁绍率领的残军如潮水般涌来,他们的铠甲沾满血迹与尘土,往日的锋芒早已消失殆尽。
荀彧站在城门口,手握战报,透过风尘看去,试图从这支队伍中寻找胜利的可能。
但当看到昔日威武的大军如今疲惫不堪时,他心中一片沉痛。
他知道,官渡之战对曹操至关重要,那是他孤注一掷的关键时刻。
若能在此战胜刘煜,之前刘煜的所有优势都将化为乌有。
甚至,他们可以凭借长江天险,将刘煜的势力阻挡在北方,进而攻占南方的荆州扬州等地,实现南北分治的局面。
那时,依靠兖州徐州的富庶,以及扬州的后备资源,未必不能与刘煜争夺天下。
然而,这一切如今都成了镜花水月。
官渡之战,面对刘煜的强大势力,曹操与袁绍联手,却惨遭溃败。
曹操的骑兵队伍缓缓入城,他神情虽显疲倦,却依旧沉稳。
看见荀彧等人在门前相迎,他微微颔首,示意不用行礼。
荀彧快步上前,语气微颤:“主公,您……”
曹操打断他:“文若,这一仗,我辜负了你们。”
荀彧忙摇手:“主公,这不是您的过错,刘煜奸诈多谋,这是天意,人力难以抗衡。”
曹操却摇头:“天意?哈哈,天意也是人为。
若我能如你般聪慧,如夏侯般英勇,或许不至于如此。”
说着,曹操的目光投向远方战场,那里尚有战火余烟和战鼓残响。
荀彧望着主公背影,心中泛起复杂情绪。
他知道曹操的抱负与雄心,此刻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
“主公,今日之败,并不能动摇根本,反能让众人心更齐。
请莫灰心,未来仍有希望。”
荀彧勉励道。
曹操转身注视荀彧,眼中闪烁希望之光:“文若,我们真还有机会吗?你是否仍愿助我成就大业?”
荀彧毫不迟疑:“愿追随主公!”
曹操点头,目光愈发坚毅:“很好。
我生逢乱世,此番失利不过是短暂挫折。
你立刻前往徐州整顿兵力,我要让刘煜明白,我曹操绝非轻易可破之人。”
荀彧内心震动,眼前曹操似重焕昔日风采,其话语如冬日暖阳,令他倍感慰藉。
尽管徐州已不如从前富裕,但只要曹操心存统一天下之志,荀彧相信自己有能力为他再度组建强军!
袁绍立在一旁,衣衫无风而动,满面忧愁。
官渡之败,对身为四世三公之后的他来说,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家族荣耀的巨大羞辱。
往昔那不可一世的气焰,如今只剩无尽凄凉。
自从幽州与冀州落入刘煜之手,袁绍便觉得自己似被命运玩弄的棋子,颠沛流离、辗转难安,如今更要依附于曹操在徐州的庇护,这屈辱令他心如刀绞。
荀彧察觉后,悄然向曹操递去询问的目光。
曹操虽显疲惫,但敏锐依旧,微微颔首示意荀彧退下,随后缓步走向袁绍。
“本初,官渡一役,虽我二人皆败,但只要尚存一口气,便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曹操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袁绍听罢,眸光微亮,转身回望,眼中交织着复杂情绪:“曹孟德,真有转机吗?”
曹操深吸一口气,正色道:“你我虽有过节,然官渡一战同仇敌忾,我直言,刘煜确实强劲,但我等亦非逊色于他,断不可轻言认输,徐州定会成为我辈复兴之地。”
袁绍眼底燃起希望之光,沉吟片刻,道:“孟德,你手中徐州还能招募多少兵士?”
曹操先是一怔,随即坚定点头:“我信文若,他必能筹措粮草兵马,试上一试,方知成败,若不行动,怎晓可行与否?”
袁绍眼中光芒愈发炽烈,恢复往日豪情:“好!我袁本初岂甘沉沦?愿与孟德共创大业,誓复袁家荣耀!”
曹操闻言展颜,伸出双手:“如此,便以君子之诺,生死与共。”
袁绍紧握曹操之手,那一刻,两人目光交汇,仿佛看到复兴的曙光。
此刻,曹操与袁绍眼中再无迷惘,唯有坚毅与希冀。
城内,荀彧见此情景,暗自感叹:一场失败,竟使昔日宿敌化为患难同盟。
然而,他也深知,要筹措军资并非易事。
另一处,兖州境内。
刘煜策马而行,蹄声震碎石,尘土漫天飞舞。
他的眼神如鹰般锐利,透过飘扬的战旗间隙,仿佛能穿透徐州城坚固的防御。
即便已是春末,他身上的铠甲依然泛着寒光,宛如他的目光一般凛冽。
李儒作为军师,总是随侍左右,他不仅是刘煜的谋士,更是他的知己。
“文忧,你觉得曹操与袁绍还有余力可战吗?”
话音刚落,李儒便明白了他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