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跨过1995年,1996年的春节肖家人陪着肖镇老头还有俩老太太陈雪茹和李小云在海南海花岛度过的。
肖镇看着一直在内地监督长江流域江堤河堤整修工程财务复核工作的陈雪茹、郭惠茹、黄云裳和元旦后加入的廖郁珊,很是欣慰。
肖家人享受着时代和区位优势的红利,也没有忘记回报这块养育他们成长的土地。
7月份动工,工程标准堤由京城理工大学、国防理工大学、华清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建筑学院或者建筑系组建的联合设计团队共同设计。
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在工程指挥部的强力指挥下高效完成了调研、论证、设计工作。
8月1日全线分成81个标段同时施工,这就是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之处。
如今到了1996年春节,全线施工标段已经完成了1/7的施工量,长江流域和主要支流都在南方,除了7—8月份汛期耽误一点时间外,全年都能施工。
1996年元旦过了没几天,陈雪茹以“华夏生态基金会”名义又捐了18亿美元到工程指挥部,指定捐给东北的几条主要河流,施工由中铁和华夏建筑施工。
这是肖镇指定的无偿捐赠项目,肖镇这家伙虽然小气爱记仇,不过他过不了他自己心里的那一关,还是给广大东北三省涉及水域捐赠了相应定向整修基金,剩下如果剩余的注入青基会“希望工程”!
去年开始因为江堤和河堤工程车辆设备需要,红星重工、洛拖民用公司、复兴汽车工程车辆公司、京汽黎明重型车辆公司业绩直接翻倍增长。
军改后,肖镇被重新整合一遍的总装发展部的工作拖在京城处理相关事务到12月份,才脱身到了海南文昌这里航天研究院开始研究他感兴趣的科研工作。
承功这次还是在除夕夜马不停蹄的在区公安局指挥中心值班室陪着值班干警们一起吃了除夕饭,才乘坐接他的直升飞机(他五哥私人的)夜航到了江北机场,搭乘他五哥派来的私人飞机直飞海南。
到了海花岛家里,都已经凌晨3点。轻手轻脚进门,他爹一个人坐在餐桌旁等他回来。
“爸爸你怎么还没睡?都凌晨3点了啊!”承功压低声音问到
“你不回来,我哪里睡得着。就当守岁了今年不上山祭祀,可以睡一睡懒觉的。
还有些热气,吃点东西再去睡觉吧!”肖镇一边打开保鲜膜一边说到
“诶,好的呢!爸爸这是今年财年万盛的基本情况,今年经济发展比去年整整提升了32个百分点。
不过辖区的基础教育也是同步提升的,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达到了96.3%,只有一些特殊人群没办法,不过区里明年打算对这类人群直接对接市里的特殊学校。
高中考大学,大学入学录取率整体达到了58%,这两年多到处扒拉好师资,再下一届就会入学率会更高。
可惜我再也参与不了了,年前去市里汇报去年区里的工作,市里领导暗示我明年3月份过后我就会调去市里了。
爸爸你可不知道,神奇的是省团委组织部门的人还打电话来询问要不要去哪里试一试!”
肖承功说了些工作上的大概情况又隐晦的说了自己的去向。
“儿子啊,干得真不错,你这份成绩单,我从你刘大爷(刘菊香中枢副总)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你的成绩可以排百强区县的前10名了。
不过小功啊,我最在意的是整体提升了广大农民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整体贫困人口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都去贫奔小康了,这才是共同富裕啊,还有你提到的义务教育和大学录取率的提升,也挺好的。”
“爸爸那您现在工作还忙吗?”
“军改后,各部门各战区衔接问题已经理顺了,你知道的其实我负责管理的跟以前没啥大的变化。
更加专业化而已,理顺了就没那么忙了,对了你小子不会想着真去省团委工作吧?”
“我吃霉了才去,还是去市里,应该是爸爸以前说的去负责移民工作,我觉得挺有挑战性的!”……
1996年3月1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肖承功就轻手轻脚地起了床。
他站在卧室窗前,望着窗外还笼罩在晨雾中的万盛城区,心中百感交集。
今天是他离开这片奋斗了近三年的土地,前往渝州市政府赴任的日子。
大侄女因为要培训当地现场导演团队,所以还没有离开万盛,她得6月份完成合同才走。
铭萌早已醒来,正默默为自己八叔整理着行李。"都收拾好了,就几件换洗衣物和那些工作笔记。"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不舍,"市里不是说派车来接吗?怎么这么早就要走?"
肖承功转过身,看着大侄女眼下的青黑,知道她昨晚也没睡好。"我想早点走,免得惊动大家。"他叹了口气,"这三年,万盛的父老乡亲待我们如亲人,我怕..."
"怕大家来送你?"铭萌了然地笑了,"幺爸为万盛做了这么多,大家怎么可能不来?"
肖承功摇摇头,拿起桌上的公文包,里面装着他这三年来的工作笔记和未完成的项目规划。"走吧,趁天还没大亮。"
两人轻手轻脚地出了门,却发现司机小张已经等在楼下,身旁还站着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建国。
"肖区长,您这是要偷偷溜走啊?"杨建国半开玩笑地说,眼睛却有些发红。
肖承功愣了一下,随即苦笑:"老杨,你这是..."
"我昨晚就猜您会这样。"杨建国上前一步,接过肖承功手中的行李,"但您太小看咱们万盛人民了。"
当他们乘车驶出政府大院时,肖承功惊讶地发现,街道两旁已经站满了人。
有卖早餐的小贩,有晨练的老人,有背着书包的学生,甚至还有抱着孩子的妇女。
他们安静地站在那里,没有人说话,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辆缓缓驶过的黑色轿车。
"这...这是怎么回事?"肖承功摇下车窗,清晨微凉的空气扑面而来。
"大家听说您今天要走,自发来送行的。"杨建国声音有些哽咽,"从政府大院到高速路口,五公里的路,都站满了人。"
肖承功感到喉咙发紧。车子驶过万盛广场时,他看到了更多熟悉的面孔——水泥厂的工人们穿着整齐的工装,药厂的科研人员举着自制的横幅,农民代表们手里提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
"停车。"肖承功突然说。
车子刚停下,人群就涌了上来。最先跑过来的是石林景区的工作人员小李,他手里捧着一大束野花。"肖区长,这是我们景区里采的,您带着,到了市里也能闻到咱万盛的香味!"
接着是能源公司的老赵,他粗糙的大手里攥着一个手工雕刻的木牌:"这是我用黑山谷的木头刻的,上面是咱们十二座水电站的分布图。您要常回来看看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挤到车前,颤巍巍地递上一双布鞋:"肖区长,这是我纳的千层底,穿着走路稳当。你在市里走的路还长着呢..."
肖承功接过这些朴实的礼物,眼眶发热。他走下车,站在人群中,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有他亲自走访过的贫困户,有他深夜探望过的受伤工人,有他资助上学的山区孩子...
"乡亲们..."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肖区长,没有您,我家那小子哪能上大学啊!"人群中有人喊道。
"您给咱们修的水电站,让咱村里第一次有了电灯!"
"药厂收购我家种的药材,今年盖了新房子!"
此起彼伏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肖承功感到心脏被什么东西紧紧攥住。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回——
1993年刚上任时,万盛还是个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的典型资源枯竭贫困区,国家级贫困区县。他带着团队走遍了全区每一个乡镇,鞋磨破了好几双。记得在青龙乡考察时,看到孩子们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他当场拍板要重建校舍。三个月后,当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老校长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
然后是500万吨高标号水泥厂的建设。为了争取项目,他连续半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亲自跑审批、协调用地。
项目落地那天,他累得在办公室沙发上睡着了,醒来发现身上盖着工作人员悄悄给他披上的外套。
最难忘的是推广"公司加农户"模式时遇到的阻力。许多农民不理解、不信任,他就不厌其烦地召开村民大会,一家一户地做工作。
记得在黑山镇,一位老大爷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是"骗子",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请老人家去已经合作的农户家实地考察。
三个月后,那位大爷成了合作社的积极分子,家里收入翻了两番。
"肖区长,给我们说几句吧!"人群中的呼声将他拉回现实。
杨建国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个简易的木箱,肖承功站了上去。晨光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
"乡亲们,"他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清晰地传开,"我在万盛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珍贵的时光。有人说我为万盛做了很多,但我要说,是万盛成就了我。"
"记得刚来时,有人问我'这个年轻区长能干啥',现在我可以用事实回答——我和大家一起,建起了水泥厂、水电站,搞活了中药材产业,发展了旅游业...但最让我自豪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看到乡亲们的笑脸,看到孩子们能上好学校,看到老人们能安享晚年..."
说到这里,肖承功的声音哽咽了。他深吸一口气:"组织调我去市里工作,但我永远是万盛人民的儿子。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心始终和这片土地在一起。我向你们保证,万盛未完成的事业,我一定会继续关注、继续推动!"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啜泣声。一位中年妇女挤上前来,塞给肖承功一个布包:"肖区长,这是我腌的咸菜,您带着,想家了就吃一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这样,原本只需十分钟的车程,肖承功走了整整三个小时。每前进一段,就有群众拦下车,送上自家产的土特产、手写的感谢信,或是简单的一句"保重"。当车子终于驶上高速公路时,肖承功回头望去,送行的人群依然站在原地,像一片沉默的森林。
"肖区长,您看这个。"杨建国递给他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这是各部门同事和群众代表一起整理的,记录着您这三年在万盛的点点滴滴。"
肖承功翻开扉页,上面工整地写着:"人民的好区长——肖承功在万盛的1000个日日夜夜"。里面贴满了照片、剪报和手写留言,甚至还有孩子们画的简笔画。最后一页是密密麻麻的签名,有的字迹工整,有的歪歪扭扭,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共同的记忆。
铭萌望着自己幺爸,发现他的手在微微发抖。"幺爸做到了一个**干部应该做的一切,您真是我和铭翰的好榜样。"她轻声说。
肖承功摇摇头,望向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不,我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是万盛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信任,创造了奇迹。"
当天下午,当肖承功站在渝州市政府办公楼前时,他的心情已经平静了许多。前来迎接的市政府秘书长笑着说:"肖局长,听说你今天在万盛引起了轰动啊!五公里路走了三小时,这待遇,咱们市里可没几个干部享受过。"
肖承功正色道:"那不是给我的荣誉,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认可。我在万盛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秘书长肃然起敬:"肖局长高见。对了,移民安置办公室已经准备好了,就等您去熟悉工作。三峡工程移民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市里对您寄予厚望啊!"
肖承功点点头,目光坚定。他知道,新的挑战已经到来,但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就像他在万盛告别时说的那样——"我是人民的儿子,永远和群众心连心"。
晚上,在南山垭口老家房间里,肖承功打开行李箱,将万盛群众送的礼物一件件取出,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
最后,他拿起那个装满咸菜的玻璃瓶,轻轻打开,熟悉的万盛味道立刻充满了整个房间。
他想起临行前老杨说的话:"肖区长,万盛永远是您的家,我们等您常回家看看。"
一滴泪水无声地滑落,滴在桌面的笔记本上。
肖承功擦干眼泪,翻开新的工作笔记,开始研究起三峡移民安置的资料。窗外,渝州的万家灯火如同星辰般闪烁,而他的心中,已经燃起了新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