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重生1979:我赶山打猎带全家吃肉 >  第351章 手感顺滑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屋内,李秀芬正坐在那台从县城淘来的老式缝纫机前,脚下踩着踏板,针线在她手中飞舞。布料是前几天特意挑选的深蓝色斜纹布,质地厚实,手感顺滑。

“这中山装可真不好做。”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对着镜子比划了一下肩线。

张大山从外面回来,手里还拎着几个鸡蛋,看到妻子专心致志的模样,不禁走过去瞧了瞧。

“做得怎么样了?”

“快了,就差最后的纽扣和领子。”李秀芬头也不抬,“你试试看合不合身。”

张大山接过那件半成品,套在身上比划了一下。衣服剪裁得体,线条流畅,虽然还没完全做好,但已经能看出成衣后的效果。

“不错,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他满意地点点头。

“那当然,我可是照着报纸上的样式做的,保准不比城里买的差。”李秀芬有些得意,“现在流行这种式样,穿上显得人精神。”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张大山推开门一看,原来是村里的几个妇女路过,正对着他家的方向指指点点。

“你看看,这张家现在可真是发达了。”

“听说还买了缝纫机,这得花多少钱啊。”

“人家现在做生意赚钱,咱们羡慕也没用。”

声音不算大,但在这安静的村子里,每个字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李秀芬的手停了下来,脸上的笑容也淡了几分。

“别理她们。”张大山轻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话虽如此,他心里也明白,这种风言风语只会越来越多。村里人的嫉妒心理,他早就见识过了。

中午时分,李秀芬终于把中山装做好了。深蓝色的布料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立领、直筒的设计让整件衣服看起来既庄重又时尚。

“来,试试看。”她催促着丈夫。

张大山穿上新衣服,对着镜子照了照。衣服合身得恰到好处,把他本就挺拔的身材衬托得更加精神。

“怎么样?”李秀芬期待地问。

“很好,比城里裁缝店做的还要好。”他转身给了妻子一个拥抱,“辛苦你了。”

下午,张大山穿着新做的中山装去了村委会。一路上,遇到的村民都会多看两眼,有的露出羡慕的神色,有的则是面带酸意。

“哟,这不是张大山吗?这身衣服挺精神的啊。”村长迎面走来,上下打量着他的新衣服。

“秀芬给做的。”张大山没有多说,但脸上的自豪之色溢于言表。

“你们家现在可真是越来越红火了。”村长的话里带着几分复杂的情绪。

傍晚时分,张大山找到了刘二柱他们几个经常帮忙的村民。大家围坐在他家院子里,商量着下一步的计划。

“山哥,这山货生意虽然不错,但总感觉量还是有些小。”刘二柱挠了挠头。

“我也是这么想的。”张大山点燃一支烟,“所以我想着,咱们能不能再拓宽一些渠道。”

“怎么拓宽?”

“除了收山货,咱们还可以收一些旧货。”张大山缓缓说道,“比如废铁、旧瓷器,甚至一些古钱币什么的。”

“这些东西有人要吗?”另一个村民疑惑地问。

“现在可能不太值钱,但说不定以后就有用了。”张大山没有把话说得太明白,“反正收来也不花多少钱,先囤着再说。”

刘二柱第一个响应:“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收就收呗。”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同。很快,村子里就传开了张大山他们要收旧货的消息。

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不少村民拿着各种各样的旧物前来。有生锈的农具,有破损的瓷碗,还有一些年代久远的铜钱。

“山哥,你看这些值钱不?”刘二柱拿着一把锈迹斑斑的菜刀问道。

张大山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这把刀虽然锈得厉害,但刀身上的花纹还依稀可见,应该是有些年头的东西。

“先收着吧,按废铁的价格给。”

最让他感兴趣的是那些古钱币。有铜制的,有铁制的,甚至还有几枚银制的。虽然大多数都锈蚀严重,但从字样上还能看出一些端倪。

“这些钱币你们是从哪里找到的?”他问一个拿着一小袋铜钱的老农。

“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以前也没当回事,现在听说你们收,就都拿来了。”

张大山点点头,按照约定的价格收了下来。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不值几个钱,但在他心里,这些都是潜在的宝贝。

正当张大山为收旧货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时,县里的那位领导又找上门来了。

“张同志,这次找你来,是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领导的脸上满是笑容。

张大山连忙招呼他坐下,李秀芬也赶紧沏了茶水。

“什么好消息?”

“县里的中药厂要恢复生产了。”领导放下茶杯,“现在正是用人用药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中草药。我想起你之前提到过对中药材有些了解,所以特意来找你商量合作的事。”

张大山心中一喜,这正是他一直在等的机会。

“您说得对,我确实对中药材有些研究。”他尽力保持平静,“不知道药厂都需要什么样的药材?”

“这个我带了清单。”领导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纸,“主要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像当归、黄芪、党参这些。”

张大山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上面列着二十多种药材,大部分都是他熟悉的品种。

“这些药材在咱们这一带的山上都能找到,质量也不错。”他想了想,“就是不知道药厂的收购价格如何?”

“这个可以商量。”领导显然对这次合作很重视,“只要质量过关,价格绝对公道。”

两人就价格和质量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商讨,最终敲定了合作的具体细节。按照约定,张大山需要在一个月内提供第一批药材,总量大约五千斤。

领导走后,张大山立即召集了村里的几个积极分子,商量采药的事情。

“乡亲们,这可是个好机会。”他站在村委会的小会议室里,对着十几个村民说道,“药厂收购价格不低,而且是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