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现代科学熏陶过的厉夏,对于道家的手段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多少可以理解一点点。
其他人倒是笑不出来了,感觉到十分的神奇。
竟然有人说可以呼风唤雨,难不成真的是神术不成?
油锅里洗澡,简直不敢想象。就算是实力强悍的武人,也不能说可以做到这些,也确实唬住了不少人。
相国这种有智慧的人,自然不会被轻易欺骗,他们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他们不知道的技巧,但是他们又看不出什么破绽来。
就连太傅都开始沉默了,如果真的可以呼风唤雨,那么这能力确实很强,他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厉夏看了看众人,发现大家没有再提出反对的。
可能是见识到了这三人的牙尖嘴利,不愿意跟他逞口舌,也有可能是真的被他们的能力震撼到了,以至于再没人站出来。
既然没人反对,厉夏还是打算把三人留下来。
不是因为三人的能力让人震撼,也不是因为长生的诱惑,而是厉夏另有他用。
那是因为他想到了四大发明中的另一个东西——火药。
他记得这东西就是炼丹的术士最早发现的,虽然厉夏也知道简单的配方,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提取,更不知道这些名称在这个世界如何称呼。
从短视频以及一些小说中听说过,实物也在实验室看到过提纯之后的产物,但是初始产物怎么提纯的,在哪里寻找到的,他就不清楚了。
而且他也没有听说过硝石这种东西,可能名称不一样,也有可能不存在,毕竟这个世界和以前的世界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不说别的,就是煤炭和这个世界的黑炭,就有很大的区别。
这个世界的黑炭,更像是石头被浸染了,到底有没有硝,或者类似的东西,厉夏也不清楚。
他一个大王,你不可能让他亲自去研究火药吧。
这些人可是最早的化学家啊,炎国缺少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不管这三名道家之人有多少本事,厉夏都不愿意轻易放弃。
其他人反驳不了,厉夏就顺理成章的留下他们好了。
“看来三位是有一定本事的,你们那些本事,以后会有机会见识到的。
不知道你们通过举荐,想要什么职位啊?”
其他人推荐上来,厉夏可不会那么大方让他们选择,还有讨价还价的机会,直接任命就完事了。
不过这三位是和道家的第一次接触,这点面子厉夏还是愿意给的。
给他们一个选择,同时也是讨价还价的机会,就可以看出他对道家的尊重,对于人才的向往了。
见厉夏被他们的手段慑服,三人兴奋的同时,自然也不带客气的,从这也可以看出,三人的政治素养并不是很高,连推脱之类的场面话都不愿意说。
“我们的手段,相信大王也已经认识到了。
我们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想要成为炎国的天师,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为大王炼制出来长生丹药。”
“没错!我休息好了,才能够保证炎国风调雨顺。”
以前的天地人三师,早已经被厉夏合并成了太师,这三人是不知道没打听清楚,还是说对自己能力太自信。
一上来就想要成为天师,虽然没有太大的实权,但是天师的地位却一直很高,有很多特殊的特权。
而且天师的职业,也确实是为了奇人异士准备的。
天师一般负责观看天时,查看国运,解读天象变化,以及定吉时等等之类的活动。
他们挑选好日子举办一些祭祀活动,活动就由祭司负责准备,他们主要是负责挑日子,祭司不参与政务活动,而天师不过问祭祀的具体流程一类的。
同时如果发生地震,或者说流星,日食,天灾现象,都需要天师进行解读。
地师主要负责查看龙脉,寻找矿藏,绘制地图,看风水,建造奇观,建造王陵一类的。
人师就相当于人王或者人皇的老师,负责教导人王文化之类的。
这就是三师的分类以及职能。
不过对于大部分方国来说,很少有把三师配备完成的。
一来国家太小不需要,二来是各方面的人才难得,三师能够有一个就不错了。
除非人皇,三师可能配备齐全。
其他的方国,也就几个大的方国会有三师,小的只有一个,甚至根本就没有三师,完全是不需要。
厉夏也没有想过炎国有一天会有天师和人师,所以在改革的时候,把三师去掉了,改成了太师,算是三师的合称。
既然已经改革了,厉夏就没打算再恢复三师。
因此这三人想要成为天师,注定是失败了的。
“大王不可啊!”
见厉夏真的有点心动了,相国有点着急了。
厉夏平时表现得非常理智,也是非常的英明,所以他们这些手下也都是尽心尽力的辅佐。
然而现在炎国正是壮大的时候,他可不希望大王被三人蛊惑,开始骄傲自满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真担心大王现在就开始堕落享受了,难不成大王仅仅这样就满足了吗?
厉夏有野心,这些做臣子的自然也都野心勃勃,他们也不甘于困在小小的炎国啊。
大家投靠过来是为了什么,之前炎国只有四城的时候,各职位都缺人才,也没见人过来投靠。
因为大家也不想困于以前的小地方,以后炎国越是壮大,投靠过来的人也就会越多,这就是大家的心理。
如果都只是一群满足现状的人,他们干嘛非要投靠炎国啊,可选择的国家可就多了。
安于现状,没有野心的主公,可是很容易失去人心,失去人才投靠的,相国也担心炎国现在好不容易得来的有利局面,因为厉夏的一念之差毁于一旦。
厉夏脸色一板,颇为严厉的斥责道:“相国这是何意,炎国向来都是惜才爱才用才,怎可将人才拒之门外的道理。”
相国看向王后,他知道王后向来深明大义,希望她可以劝解一下大王。
不过王后明白他的意思,却并没有开口劝说的意思,她在庭议上向来很少发表意见,更是很少说话的。
主要是厉夏是成熟的大王了,做什么事情肯定有他自己的考量,不需要别人教他做事了。
其次场合不对,这么多人在场,也要顾忌人王的面子不是,有什么事情可以私下里探探口风,毕竟她比较方便,随时都可以探口风,没有必要当众驳了大王的面子。
不过她也很少见大王如此独断专行的时候,竟然打断相国等人的话,还进行了斥责。